从《笔尖上的礼仪》中观书以礼为先
蔡心怡
温州大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关键字:书面;礼仪;复礼;国画
一、当今书面礼仪现状
1. 从历史看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凡事以礼为先,但是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荡然无存,书面礼仪对很多人来说是闻所未闻的,“语文一致”,怎么说话就怎么写文章。而在古代,书面语和口头语是分离的,书面语用文言,中国书画题跋署款要使用书面语。书面语体系要讲求古雅,与日常生活用语拉开距离。在中国美学中,艺术的普遍性、决定性力量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学识修养。
2. 从当今社会看
20 世纪以来,由于受到新文化等外来因素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大厦轰然倒塌,传统礼仪被中国人当作陈腐教条,我们逐渐习惯了彼此的粗俗无礼。比如绝大多数中国人只有一个姓名使用终身,人们相互之间直呼其名、指名道姓习以为常,传统姓名称为文化逐渐消失,乃至沦落到鲜为人知、闻着吃惊的境地。
3. 从当今书画界看
中国书画的一部分被从传统文化土壤中连根拔起,成为只剩下躯壳的“竞技艺术”,一些书画家则成为只会技巧的手艺人。是因为经历百年,由于西风东渐、学科分社、书画展览、市场导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今中国书画看起来风光热闹,实际上部分被切断了文化的“在地性”。以展厅为主要生存场所的中国书画,回避了礼仪、文采、用途等要素,只留下了无礼、无文的视觉形式,这是严重的文化水土流失。年轻一代的书画家普遍不关注、不了解这些礼仪知识,在阅读古代文献容易遇到障碍,创作作品时容易违背传统。书画界竟日与文字打交道,却对相关书面礼仪不了解。今人书画作品中不符合传统礼仪的情况问题比比皆是。
二、传统书面礼仪不是落日余晖而是新黎明的曙光
古人没有专门的著作来系统论述这个问题,因此没有可直供直接参考的资料。因为古人的书面礼仪制度,是通过国家典章规定、文献记载、实力印证、日常传承等多种方式,带带相沿成习。绝大多数人“日用而不知”,就像中国人几千年来都使用筷子,我们每个人从小是通过父母长辈的教导和自己的摸索实践,而不是通过《怎么拿筷子》之类的教材学习使用筷子的。所以,可以料想古代没有书面礼仪的相关书籍也属正常。所以研究书面礼仪的问题,要收集整理大量的资料,任务极为繁琐艰巨。
书面礼仪的研究论述不应该只是一些高谈阔论的大道理,最终应该落到可以供人借鉴学习的点上来,以实用性为导向,把书面礼仪分为内容、材料、字体、格式四个部分,再加上常用的贺寿、贺婚、信札、对联、哀挽等专题论述,尤其注意收集罗列历代书仪实用例子,整理列举古人大量典故、词语。这些典故词汇在今人的生活中还能继续使用。文史教学科研、编辑出版者,书法、国画从业者等,应该了解书面礼仪,并且身体力行,接续弘扬这个传统。
三、“模古”国画题跋中必须践行书法里的复礼
引书入画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传统 , 探讨绘画题跋中的书画相关性问题可分为两个层面 : 一是题跋书法对画面空间构成的影响 , 二是题跋文字内容中对书画相关性问题的见解和阐述以及书面礼仪的表现。追溯书画相关性礼仪问题的学术源流 , 考量各类书体对绘画技法的影响 ,以及书画用笔在连续性和审美趋向上的具体表现 , 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书画相互作用的传统与成因。
题跋,出自《梦溪笔谈》。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换言之,上方作诗为题,下方著文为跋,总称题跋。书、画的“题跋”是作品的一部分。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而当今中国书画的一部分被从传统文化土壤中连根拔起,成为只剩下躯壳的“竞技艺术”,一些书画家则成为只会技巧的手艺人。
是因为经历百年,由于西风东渐、学科分社、书画展览、市场导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今中国书画看起来风光热闹,实际上部分被切断了文化的“在地性”。以展厅为主要生存场所的中国书画,回避了礼仪、文采、用途等要素,只留下了无礼、无文的视觉形式,这是严重的文化水土流失。年轻一代的书画家普遍不关注、不了解这些礼仪知识,在阅读古代文献容易遇到障碍,创作作品时容易违背传统。书画界竟日与文字打交道,却对相关书面礼仪不了解。今人书画作品中不符合传统礼仪的情况问题比比皆是。这种现状必须要及时纠正了。
结语
有幸参观了陈胜武先生在茶山居所举办的展览《笔尖上的礼仪》,回来后又拜读了其同名著作,很有感触,其中所触及到的是自己对当下几个方面的浅层次思考。比如:在这个将徒手书写迅速边缘化的时代,某些书面语形式的表达将如何留存的问题;在这个即时通讯基本取代纸介书写交流的时代,物理层面的实体已经从应用属性转变成单纯的文化属性的问题;当今书法创作中大行其道的“展览体”,去除了文本抄写,所剩余的内容保有什么文化内涵的问题;以及看到陈胜武先生这类精进者的学术成果而反省自己在学习上的懈怠与思维上的浅陋等等。思绪万千,一时难以平复。如其展览的主题:“笔尖上的礼仪”;如我的感叹:“践行书法里的复礼”。纵观浩如烟海的历代书法经典,其实就是各类应用文体的格式大全。诸如卜筮刻记、封赏铸铭、功德题刻、公文账目、诗词歌赋、笔记信札,凡此种种,都各自遵循着所属文体的规矩写就。写法虽因时代更迭稍有差异,而内含其中的“礼”却贯穿其中。这种属于书法的“礼”最终会呈现于书体的应用;格式的排布;材料的选择,乃至称谓、避讳、敬语、委婉说辞、专用语汇、雅称用典等等。当我们在欣赏一件经典书法作品的时候,除了观看视觉上的那种“有意味的形式”,同时也在辨识文字内容,感受文字内容所带来的⾮视觉的阅读感受。这是一种合力,可以关乎文字学、文学、哲学、神学等等,而且书法的视觉经典化本身也是沿着书体演变与风格确立两条路线共同促成的。所以说,某些单以视觉效果去讨论书法优劣的论调,究其实质就是在拉低书法的文化地位。在如今充斥着各种快餐式文化的时代背景之下,《笔尖上的礼仪》这一部专著力纠时弊。书中分门别类地将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要点加以阐释,并探讨了书写方式与书写媒材如何去融合内容,将书法视觉美感之外的文化底蕴加以梳理与重提。这是对我们所在这个时代的贡献。“复礼”之“复”字,常被解释为恢复,“复礼”之“复”字,本身就有反复多次的含义,也就是提醒学人要时时地去依礼而实施。清晰地感受到一批有责任感的文人正负重前行!
参考文献
1.《笔尖上的礼仪》[M].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3.2. 朱朴编 .[M]. 学林出版社,1988.3. 顾希佳 礼仪与中华文化[M]. 人民出版社,2001.4. 林风眠著 , 屠宁宁编 . 林风眠绘画艺术论稿 [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2.5. 尹雯 礼仪文化概说.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蔡心怡,女,汉语硕士研究生,职称无,中国画创作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