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时效性
蒋知勉
嘉祥县卧龙山街道北马小学 272400
引言
在探讨如何通过提升核心素养,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课堂的现状,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教学中不断革新教学模式,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思考、探索,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过于重视学生成绩
在部分地区,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还是比较单一,大多数学校依旧停留在教学成绩上。在这种考核制度的导向下,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也只侧重成绩,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而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成绩,教师就会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将时间投入在教师讲和学生课后练习上,作业设计、习题布置很少体现层次性,学困生和优等生都得不到提高,学生整天生活在文化课学习的氛围中,反复循环,深感枯燥乏味,学习成绩也是难以提高。
1.2 信息化教学停留在表面上
现在的教室都装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而教师对它的应用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仅制作几张简单的幻灯片用于展示知识点和习题。教师没有利用电子白板多功能的特点,将知识点以动画、图片、视频、微课等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方便学生理解,也很少设置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的这些做法既没有通过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也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反馈学情,更没有通过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素养。
2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时效性提升策略
2.1 应用信息技术,增添课堂活力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师应积极探讨“减负增效”的本质,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优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实。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从小学生当前兴趣爱好、感兴趣事物出发,创新课堂教学。小学生普遍喜欢看动画片、刷视频,常常会被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吸引,并产生求知欲、探索欲。基于此,教师可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与数学知识紧密相关且符合学生兴趣需求的视频资源,并展示给学生,以点燃学生的热情,让课堂迅速变得“充满活力”,营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视频驱动下迅速投入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而且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几何知识点,较为抽象、难懂,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直观分解、说明,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使学生能够跟随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具体研究、探索。
2.2 组织实践性探究活动
课程改革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课堂活动的活跃参与者,与教师建立有效的互动。遵循这一教学理念,教师必须精心策划富有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励他们独立思考,以及组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还有效地促进了他们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同时教师也通过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实现了教学效率的明显提升,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目标。例如,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特别设计了一项富有探索性的实践活动。这项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调查、分析并展示班级中学生参与兴趣小组的情况。在活动的初期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自主学习方式,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础知识、制图方法和解读技巧。这一阶段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后续的实践打下了理论基础,还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
2.3 运用直观教具,增强概念理解
为降低数学中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教师可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的具体认知和深刻理解,以此为学生创新意识、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基础。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为例,该课内容包括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质量单位(吨)的认识,以及单位间的换算与实际应用。这些知识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此,使用直观教具可以让学生更直接地感知单位长度和质量的实际意义,并在具体操作中掌握换算和估算的技能,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其分为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两部分,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具。先是长度单位的学习。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向学生出示不同长度的直观教具,如1毫米的纸片、1分米的尺子、1米的木棒以及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的1千米标尺比例图.在展示教具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觉得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单位之间的差异,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操作活动,为每组学生配备上述教具。之后,教师布置任务,例如让学生用1毫米的纸片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用1分米的尺子测量书本的长度、用1米的木棒测量课桌的长度等。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感知每种单位的具体大小,还能体会到不同单位的适用场景。在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单位换算,进一步巩固所学。例如,教师布置问题:“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如果一张书桌的长度是12分米,用毫米表示是多少?”教师可以借助白板或投影仪将换算的过程分步骤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换算的依据.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化问题加深学生对单位的认识,比如让学生选择最适合的单位测量操场的周长、黑板的宽度或者铅笔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对教具的使用,学生能够逐步掌握何时使用毫米、分米、米或千米。
结语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因数学学科的长期发展不断积累和沉淀而形成。所以,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竭尽所能地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还要创新学生课堂评价式样,以致学生敢于自主探究、探索,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和核心素养,从而推动学生的发展,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翁 巧 英 .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的 小 学 数 学 教 学 评 价 [J]. 教育 ,2024(31):26-28.
[2] 鲁永军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 [J]. 读写算 ,2024(35):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