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王景旭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1. 湖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梳理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000 年,湖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占主导地位,高等职业教育处于转型时期。90 年代初期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能够解决城市户口,分配固定工作,到 90 年代末,政策红利消失,中等职业学校面临招生困难,经费紧张等诸多困难。这段时期产教融合主要是校企融合,产业和企业多元发展,学校为解决经费困境,加入经济改革开放浪潮。
2000-2010 年,湖北省产业发展战略逐渐清晰,更加聚焦重点产业和大中型企业,更加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和科研成果落地,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满足企业大量的用工需求。
2011 年 -2020 年,湖北省产业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企业角色从“参与培养”升级为“主导认证”。
2021 年-2024 年,从单一企业认证逐渐拓展到“区域- 城市- 行业-企业”协同,职业教育专业跟随产业战略更加紧密,政策工具更加丰富。
2. 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执行缺乏系统性
湖北省职业教育政策呈现政策碎片化特征。统筹机制的薄弱使得政策多以地方性文件或行业规定的形式零散发布,缺乏省级层面的统一规划与制度保障;同时,政府引导的缺位造成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协作主要依赖自发对接,合作模式失范且稳定性不足;此外,企业参与普遍呈现浅层化状态。
2.2 政策配套不足,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湖北省产教融合政策配套明显不足,导致融合深度有限。政策滞后严重削弱了企业参与积极性,尤其缺乏对企业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实质性激励措施,使校企合作长期停留在表面化阶段;同时职业教育管理主体不明,教育、人社、行业部门各自为政,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典型表现为多头审批实训基地、分散采购设备,导致财政资金利用率不足。
2.3 产教机制不健全,区域发展不均衡
湖北省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问题凸显,直接表现为区域发展失衡与企业参与乏力。企业合作深度普遍不足,校企协作仅停留在提供实习岗位等浅层互动,导致 " 校热企冷 " 现象持续加剧;同时,职业教育资源呈现极化的区域分布,全省一半以上的高职院校和实训基地集中在武汉,其它地市的生均实训设备值远低于武汉,资源失衡严重制约产教融合水平。
3. 建议与策略
3.1 产业战略规划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的协同机制构建
3.1.1 专业建设的前置性调适
将职业教育纳入湖北省产业战略规划体系,实施产业 - 教育双规并行设计,通过专业设置的制度性前置缩短人才供给时滞。其核心路径是建立 " 需求预测 - 专业调整 " 动态响应机制,依据产业演进趋势超前布局专业群,消解人才培养周期与产业升级窗口期的结构性错配,提升技能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的适配弹性。
3.1.2 劳动力市场信号传导机制优化
构建省域战略产业人才需求监测体系,依托行政部门归集大中型企业岗位需求数据,运用省域、地市两级劳动力市场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规模弹性调控算法动态校准职业院校招生结构,实现 " 培养规模 -岗位缺口 " 的量化匹配,进而驱动职业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改进,破解区域发展非均衡困境。
3.2 应用型本科与职业教育体系的生态位整合
3.2.1 基于空间相邻性的协同办学机制
湖北省地级市及以上城市普遍共存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构成地理集聚优势,但受制于管理主体异构性,职业院校是属地化管理,应用型本科是省域垂直管理,二者合作频度较低。为此建议:(1)建构 " 校际合作共同体 " 制度框架,破除学历晋升壁垒;(2)实施产业需求导向的垂直贯通计划。针对区域战略产业人才缺口,建立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弹性升学通道;(3)探索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学位机制,在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领域试点专业硕士联合培养。
3.2.2 科研创新梯度分工体系构建
针对职业院校科研资本薄弱与应用型本科创新服务半径受限的互补困境,需构建三级进阶机制:首先建立院校科研能力结对进化模型,通过实验平台共享、项目联合申报、产学研联盟共建实现创新要素跨校迁移;继而推行创新生态位分化策略,应用型本科聚焦大中型企业技术突破,职业院校锚定小微企业 " 微创新 " 需求;最终形成 " 研发强度 -企业规模 " 正梯度关联的区域服务网络,通过差异化创新资源配置激活地方产业活力。
3.3 校企深度融合的制度化路径
3.3.1 政策支持体系的多位重构
针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需构建三级联动政策支撑体系:首先,建立技能价值认同机制,超越对技能大赛的单一路径依赖,通过人社部门、教育部门、行业协会与职业院校协同制定《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其次,设计企业参与激励制度,依托省地两级职业教育发展基金实施税收抵免、专项补贴等政策杠杆,激发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定制化培养的可持续内生动力;最终,推进行业 - 院校协同制度化,强化行业协会专业资质审核并建立 " 行业标准植入课程 " 强制转化机制,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规范实现动态契合。
3.3.2 培训体系的产教嵌合模式
构建 " 双向赋能型 " 职业培训生态需实施三维改革:第一,企业侧推行职业培训经费反哺机制,计提营收比例投入职教项目并接纳学生参与在岗培训,实现员工能力跃升与教学实践强化的共生效应;院校侧建立行业协会认证培训基地制度,授权职业院校联合行业组织承接区域培训项目,推动教育服务向产业需求端延伸;第二,师资侧创新双师型教师认证与流动框架,要求企业技术骨干履行年度教学义务,同时强制院校教师周期性企业实践,形成产教能力互哺的协同闭环。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网站《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2. 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3. 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https://www.stats.gov.cn/sj/ndsj/OECD《Skills Outlook》ILO《World employment and SocailOutlook》4. 花亚嵘 .《甘肃省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205.[ 美 ] 托马斯 .R. 戴伊著 , 谢明译 . 理解公共政策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 湖北省教育研究院《湖北省职业院校质量年报》http://www.hbies.cn/zcjy/a201/
作者信息:王景旭(1986.4-),男,网络丝足,河北霸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园林技术专业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22 年度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Y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