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素养提升
朱海军
绍兴市越城区沥海街道三汇小学 312000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行为。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教师须立足教材,创新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本文重点探究了在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中,如何构建科学的整体教学框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体验,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为塑造高尚品格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素养提升
【正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道德与法治被正式列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这标志着学校道德教育进入了新阶段。新课标要求教师立足教材,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实现课程目标、内化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如何科学构建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框架,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一、以教材资源为基,构建单元教学整体框架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教材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应。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现实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渐进的阶梯,实现课程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因此,我们应深入分析教材结构和内容特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以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课本内容涵盖了个人修养、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科技进步和国际交往等多个维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应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自尊自爱、尊重他人、保护环境、了解多元文化、拥抱科技以及热爱和平等核心素养展开。
结合单元内容特点,科学设计整体教学计划,构建逻辑清晰的教学框架。比如在“完善自我,健康成长”单元,可以先从自我认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再通过生活案例,培养宽容、反思的品质。“多样文明,多彩生活”单元则可先对古今中外文明成就进行展示,增强文化自信,再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持,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持。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除课本知识外,可汲取经典名著、影视作品、新闻事件等生活素材,拓展学生视野;结合多媒体演示、情景模拟、实践活动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例如在“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单元,可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请消防员现身说法,增强防灾意识。
二、以单元内容为本,创设综合生活真实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由此,教师应注重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讲授“完善自我,健康成长”时,可以请学生分享在校园或家中曾遭受不尊重对待的经历,引发同理心;在“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单元,要学习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可模拟地震、火灾等突发情况,让学生思考自救逃生之道。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助于增强课堂代入感,促进知识内化。
要尽可能开展角色扮演等模拟实践活动。譬如在“多样文明,多彩生活”单元,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角色,体验文化差异;在“让世界更美好”单元,则可模拟联合国大会,缩小再现国际外交;在“科技发展造福人类”单元,可请学生模拟科学家提出创新方案等。这种生动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建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探访古代文明”时,可播放考古纪录片或虚拟现实体验;在第四单元讲解“我们爱和平”时,可观看反映和平理念的影视作品等。新颖生动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当然,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需要注意把握好内容的深度和难度,确保贴近学生实际。
三、以整体评价为根,促进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着重评价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观念,以及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水平。”因此,教师应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要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考核。例如在“完善自我,健康成长”单元,可以评价学生处理人际矛盾的方式方法;在“爱护地球,共同责任”单元,可以检测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等;评价方式要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不能仅依赖纸笔测试的总结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践活动等环节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观察和记录。比如在“保护环境”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实时评价学生的实践行为;在模拟联合国会议时,可以考察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坚持多主体评价。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或角色的作用,形成多方共同激励的机制与育人合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要积极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自评量表,让学生对自身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等进行自我剖析;也可以组织同伴互评,在相互点评中增进同理心,共同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校外专家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或结合平时评价与阶段评价、单元评价与学期评价相互印证,形成常态化的评价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不难看出,在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
在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实施,促进学生品行修养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还需不断反思总结,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实践,推进理论研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孟军.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4(04):79-81.
[2]张金奉.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161-163.
[3]王丽萍.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23(24):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