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数控加工专业融合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罗茜雅 张岸明
兴宁技师学院
引言
2025 年,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关键期,数控加工技术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环节,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德技并修”的新特征。然而,传统数控教学中“重技能、轻思政”的倾向,导致部分学生职业认同感不足、责任意识薄弱,难以适应行业对“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的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推动思政课程与数控加工专业的深度融合,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重要路径。
一、思政课程与数控加工专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政策依据与时代需求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数控加工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刚需”专业,其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国家“三全育人”要求的关键环节。2025年,随着《“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深化实施,行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已从“技术熟练工”转向“具备创新意识、责任担当、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思政教育的融入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二)专业特性与思政元素的内在契合数控加工专业具有“强实践性、高规范性、重协作性”的特点:
实践性:从零件编程到机床操作,每一步都需严谨细致,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度契合;
规范性:数控加工遵循严格的工艺标准(如ISO 公差体系),与“规则意识”“质量意识”等思政要求天然关联;
协作性:复杂零件加工需团队分工(如编程、装夹、质检),可融入“团队精神”“责任担当”教育。
同时,数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如国产数控系统从“跟跑”到“并跑”的突破)、行业案例(如航天零件加工中的“零缺陷”标准)等,均蕴含丰富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等思政资源,为融合提供了天然土壤。
二、思政课程与数控加工专业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以“价值引领”为核心,重构教学目标体系
传统数控教学目标侧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融合思政后需新增“价值塑造”维度。例如:
知识目标:掌握数控编程G 代码、工艺规划等核心技能;
能力目标:具备复杂零件加工的问题解决能力;
价值目标: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绿色制造”的环保意识。
以《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在“孔系加工”教学中,除讲解编程指令外,可结合航天发动机孔系加工的“微米级精度”案例,强调“质量是国之重器的生命”,引导学生理解“小误差、大责任”的职业伦理。
(二)以“项目教学”为载体,挖掘专业中的思政元素
通过“任务驱动 + 案例分析”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嵌入专业教学环节:
历史维度:在“数控系统发展”章节,引入“华中数控”“广数”等国产系统突破国外封锁的案例,讲解“自主创新”对国家制造业安全的战略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职业维度:在“机床操作规范”实训中,通过“6S 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强化“规则意识”,结合“某企业因操作失误导致设备报废”的真实案例,培养“责任重于泰山”的职业态度;
行业维度:在“智能制造”拓展模块,分析“工业 4.0”背景下数控技术的智能化趋势,结合“新能源汽车关键零件加工”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创新如何服务国家双碳目标”,树立“科技为民”的价值观。
(三)以“产教融合”为纽带,强化实践中的思政浸润
与龙头企业(如三一重工、海尔卡奥斯)共建实训基地,通过“跟岗实习”“企业导师进课堂”等形式,让学生在真实生产场景中感受思政教育:
企业案例教学:邀请“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分享加工经验,如航天零件“一次装夹、零返修”的故事,传递“专注、坚守、创新”的工匠精神;
岗位责任体验:在企业实习中,设置“质量检查员”“工艺优化小组”等角色,让学生在承担具体责任中理解“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国家需
求”的关系;
文化浸润:参观企业“党建活动室”“劳模工作室”,学习企业“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将“红色基因”融入职业素养。
三、实践案例:《数控车削加工——控制尺寸精度》课程思政设
计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该课程是数控专业核心实训课,重点培养学生通过调整刀具磨损量控制零件尺寸精度的能力。结合思政要求,新增“质量意识”“工匠精神”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精度即质量,质量即责任”。
(二)教学实施
导入环节:播放“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关键零件加工视频,引出“微米级精度”对航天任务的决定性作用,提问:“如果你的加工误差导致零件报废,可能影响什么?”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知识讲解:讲解刀具磨损量调整原理时,结合“某企业因未及时调整磨损量导致批量零件报废”的案例,强调“细节决定成败”;
实训操作:分组加工“阶梯轴”零件,要求记录每一步操作数据并复盘误差来源,通过“组内互评 + 教师点评”强化“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
总结提升:邀请企业工程师分享“零缺陷”加工经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从‘合格’迈向‘卓越’”,升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成效反馈
通过课后问卷与企业实习跟踪, 92% 的学生表示“更理解质量的重要性”, 85% 的学生在后续实训中主动追求“零误差”,企业反馈学生“责任意识与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四、挑战与展望
(一)现存挑战
教师思政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存在“贴标签”“硬融合”现象;
资源整合难度大:企业真实案例、行业前沿动态等思政资源的收集与更新需持续投入;
评价体系待完善:目前以“学生反馈”为主的评价方式,缺乏对思政成效的长期跟踪与量化评估。
(二)未来方向
强化教师培训:通过“课程思政工作坊”“企业实践”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 思政”的双能力;
构建资源库:联合行业企业,开发“数控加工思政案例库”,涵盖历史成就、行业先锋、安全事故等多类型素材;
完善评价机制:建立“课堂表现 + 企业反馈 + 长期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动态跟踪学生思政素养提升轨迹。
结论
思政课程与数控加工专业的融合,是新时代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通过重构教学目标、挖掘专业思政元素、深化产教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培养其家国情怀、责任意识与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 2025”输送“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在思政融合中的应用,推动职业教育向“价值引领、能力为本、全面发展”的更高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 王靖 . 德技并修: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融通路径[J]. 职教论坛,2019(11):149152.
[2] 赵仕宇 , 郭丽霞 , 陈小梅 .“ 机械制图与 CAD” 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探究[J]. 机电技术 ,2019(2):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