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材心理化”对我国中职教材的发展

作者

王文雨

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1

一、“教材心理化”的主要观点

(一)教材应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

杜威认为传统的教材只注重系统知识的逻辑,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严重脱离的学生在生活中已有的直接经验,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极易丧失学习动机。如果教材能够合乎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知识,自发探索知识,那么整个教学效果便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对于教材编写的趣味性和实用提出了较大的要求。

(二)社会性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人们之所以有意识的讲述群体生活,吸取其最重要的意义,并使之系统化,条理清楚,主要的动机在于年轻一代以延续群体生活的需要。因此,杜威认为教材的编写应该根据社会的标准和要求来制定,以达到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使之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材的编写不仅要反映国家的意志,也要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体现丰富的思政元素。

(三)方法化

所谓教材的“方法化”就是能够对有效利用教材,合理安排教材,其目的就是教材心理化,能够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的逻辑顺序,使得学习者你能够将自己的经验系统的组织,从而对事物进行系统的认识。

二、“教材心理化”思想下我国中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 一) 教材缺少职业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材内容与企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中职教育旨在通过对某一行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当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科书都没有及时地体现出与产业发展有关的新规范、新技术、新知识等,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一方面,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科书的编写人没有直接与服务和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和活动有过直接的联系,导致教科书的内容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的修改与更新,出版社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中职教学内容与企业需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教学中忽视企业实际工作需求,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由于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使得毕业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还需重新再学习新的技能,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而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导致中职院校陷入“学无所用”的窘境局面的原因。

( 二) 教材内容缺少逻辑性,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相互孤立。一些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科书,一味的追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狭隘的把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工作手册的形式表现在教科书上。甚至有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降低课程内容过多或过难,简单粗暴的常识内容地列举出来。这样教材的编写既没有一定的知识逻辑顺序,也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下咽,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中职教材和高职教材出现重复。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本质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就要求中职教材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与高等职业学校的教材相衔接。中等职系侧重于职业工作流程,更多的是到基层岗位工作。一些中等职业院校在编写教科书时,沿用了高等职业院校的教科书,造成了内容重复和混乱,不同层次之间的学校界限变得模糊。据调查统计,有 45.59% 的学生反映,他们在选修某一门专业课时,在高职院校往往会碰到和他们所学的相近或相近的科目。这类教科书忽略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习特征和教学方式,违背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

( 三) 教科书的呈现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教材缺少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教科书是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载体,其写作风格与表现形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科书的编写应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发展与兴趣需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信息获得方式也从传统的纸质资源到多媒体资源的转变,“互联网 + ”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创造性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了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各个出版社都为中职的公共基础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数字资源。然而,这些材料看上去种类众多,数量众多,实际却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质量高低不一,资源的内容与教科书的内容相吻合程度较差,而这些资源的表现形式也比较简单,互动效果也比较差,缺乏一批具有特色、有亮点、高品质的、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在线学习的优质的学习资源。

三、“教材心理化”思想下中职教材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协作,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的升级。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滞后于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教科书编制队伍中,中小学的老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对职业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的介入却很少。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活动的根本规范。离开了业界的第一线工作者,专业教材的构建将会面临困境。在《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中,强调了企业在教材编制方面的职责。要强化国家的金融扶持。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企业要考虑到经营成本、投资成本、人力成本等方面,国家能够通过财政补贴、贴息及奖励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可以和企业联合编写教科书,让企业和学校的一线老师一起来进行专业的教科书的研发,这样就能够将符合职位需要的人才给训练出来,从而在“学校 - 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产链,让学校和企业之间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 二)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加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职专业课程的教科书应当主要是介绍基础知识和概念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能够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下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所以,中职教材应当将专有名词解释、简单任务完成过程以及产业基础标准等方面的内容列入到中职教科书之中,即所谓的“专业入门”。职业类专业的教科书,应当以细节知识和功能知识为主要内容,以保证同学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互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工作情景和复杂的工作中,实现由“新手小白”到“资深老手”的转变。高职院校的基础性知识较少,而深层次、系统化、多元化的理论知识却在不断地增多,以此更好的应对不明确的、复杂的、跨岗位的工作。从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层次来看,职业课程中的工作流程的复杂性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宽度是逐步增加的,这就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 三)以专业的逻辑为基础,集中力量编制教科书。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科书都是以项目化、理实一体化和工作过程为主要编写方法,其实还是按照学科的逻辑来进行编写教材。这就造成了教材的质量下滑,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为此,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的训练。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表现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职业特性为基础而撰写的专业课程教科书,要从职业特色出发,结合一定的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王文雨(2001,8-),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