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公共艺术课中中国画美育的分层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高琦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省芜湖市 241003

一、引言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艺术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典范,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气韵生动”的审美追求,是公共艺术课程中传承文化基因、塑造民族认同的关键载体。然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国画教学普遍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教学目标的同质化,忽视学生艺术基础的差异性,导致“基础薄弱者跟不上、高水平者吃不饱”的矛盾;二是教学内容的技术化,过度强调笔墨技法训练,弱化中国画“以形写神”“诗画一体”的文化内涵,使学生陷入“有技无道”的创作困境。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溯源

分层教学起源于西方个别化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并通过差异化教学策略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只要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95% 的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应促进学生“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在中国教育语境中,分层教学与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一脉相承,其本质是通过教学资源的动态配置,实现“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公平。

(二)中国画美育的分层需求

中国画的美育价值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其笔墨语言、构图法则等技法体系需要系统训练;另一方面,其“以形写神”“诗画一体”的文化内涵需要深度体悟。当前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国画教学普遍存在“技术本位”倾向,如某高校调查显示, 78% 的学生认为课程“过于强调临摹技法,忽视文化解读”; 62% 的教师承认“难以兼顾不同基础学生的需求”。这种矛盾凸显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对零基础学生,需通过“文化感知—技法启蒙”奠定基础;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需通过“风格解析—技法深化”提升能力;对高水平学生,则需通过“创作实践—精神表达”实现突破。

(三)分层教学的实践价值

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艺术课中的应用,具有三重价值:其一,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分层目标设计避免“一刀切”的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宜的挑战中获得成长;其二,增强文化认同,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分层融入教学,帮助学生从“技法模仿”走向“精神共鸣”;其三,激发创新潜能,通过差异化创作任务设计,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生活经验进行艺术表达,实现“技”与“道”的统一。

三、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国画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分层目标设计:从“文化感知”到“精神表达”

依据中国画“技进乎道”的艺术本质,分层目标可设计为三个维度:

1. 基础层(文化感知与技法启蒙):目标为理解中国画“诗画一体”的文化特征,掌握基本笔墨技法(如中锋用笔、皴擦点染)。教学内容包括经典作品赏析(如王维《江山雪霁图》的诗画互文),感受诗与画交融的意境;基础技法临摹(如《芥子园画谱》树石法),还会安排写生创作,让学生将所学技法融入实践。

2. 提升层(风格解析与技法深化):目标为分析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如南宋院体画的工整细腻、元代文人画的写意疏放),掌握个性化技法表达。教学内容包括流派专题研究(如“徐渭与八大山人的写意比较”)、技法变体临摹(如将《富春山居图》的披麻皴转化为个人笔触),还会组织实地观展,让学生直观感受原作魅力并现场交流心得。

3. 拓展层(创作实践与精神表达):目标为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主题创作,体现“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教学内容包括地域文化主题创作(如“校园四季”水墨写生),引导学生捕捉校园独特景致与氛围;跨媒介艺术实验(如将水墨与数字技术结合),探索新表现形式。还会安排创作分享会,让学生交流灵感来源与创作思路,并邀请专家点评指导,助力学生提升创作水平与艺术素养。

(二)分层内容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1. 线上资源库建设:构建“文化—技法—创作”三级资源库。文化模块包含中国画史、美学理论等微课视频,还配备经典画论的电子文本及解读音频;技法模块提供笔墨示范、步骤分解等动态图解,更有历代名家技法高清复刻图集;创作模块展示学生优秀作品与创作过程纪录片,同时设置教师点评与互动交流专区,方便学习者交流提升。

2. 线下工作坊实践:采用“小组协作 + 导师指导”模式。基础层工作坊以“文化主题临摹”为主,如“仿宋人《千里江山图》长卷”,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完成局部,导师实时指导笔墨运用;提升层工作坊以“风格变体创作”为主,如“用八大山人笔意画现代城市”,导师引导小组探讨风格融合;拓展层工作坊以“跨学科项目”为主,如“水墨动画《敦煌飞天》制作”,导师协调多学科知识,助力项目推进。

(三)分层评价体系构建:从“结果评价”到“过程成长”

1. 基础层评价:采用“技法达标 + 文化理解”双维度评价。技法达标以临摹作品的形似度( 40% )、笔墨质量( 30% )为指标;文化理解以赏析报告的深度( 30% )为指标。此外,还会设置小组互评环节,让学生相互交流评价。教师也会结合学生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等,综合考量给出更全面、客观的最终成绩。

2. 提升层评价:引入“风格迁移 + 创新表达”评价框架。风格迁移以作品对原流派特征的把握( 50% )为指标;创新表达以个人笔触的独特性( 30% )、主题的当代性( 20% )为指标。例如,某学生将元代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与街头涂鸦结合,创作《都市隐者》系列,获评“最佳风格创新奖”。

3. 拓展层评价:采用“社会影响 + 艺术价值”综合评价。社会影响以作品展览的观众反馈( 40% )、媒体报道( 20% )为指标;艺术价值以专家评审的创意性( 30% )、技术难度( 10% )为指标。例如,某学生创作的《水墨抗疫日记》被多家媒体报道,其社会影响评分达92 分。

四、结论

高校公共艺术课中国画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对“技术本位”教学范式的突破,更是对“以文化人”教育理念的实践。通过“文化认知—技法实践—创作表达”的三维分层设计,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动态评价体系,该模式有效解决了公共艺术教育中“普适性与个性化”“技术性与文化性”的矛盾,为学生提供了从“技法模仿”到“精神表达”的成长路径。未来,随着分层标准的动态优化与技术赋能的深化应用,中国画分层教学模式将在传承文化基因、塑造民族精神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倪旻 . 高职院校美育实践课程创新探索——基于钢琴重奏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J]. 艺术教育 , 2025, (02): 114-117.

[2]张斐斐,臧玉. 对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分层教学的探究 [J].赤峰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13, 29 (01): 238-240.

作者简介:高琦,女,安徽省萧县,汉,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美育、国画、思政。

课题:2023 年度高等学校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徽州雕刻艺术的听觉叙事研究”( 2023AH052364 );

2022 年度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中美术体验与实践的创新研究”(2022jyxm1787);

2022 年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课程中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研究”(2022jyyb02);

2021 校 级 质 量 工 程“ 心 灵 氧 吧 工 作 室”, 项 目 编 号:2021fdygz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