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的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实践探索
王法琦 杜鑫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 白城市洮北区宣传服务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一、多元主体协同在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重要性
多元主体的构成
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多元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以及基层群众等。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力量,承担着政策制定、资源调配和监督管理的职责。例如,地方宣传部门通过制定相关的宣传方案,引导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向。社会组织具有专业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在特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以社区文化志愿者组织为例,他们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传播主流价值观。企业在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传播积极的文化理念,还可以为基层建设提供物质支持。基层群众是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参与和认同是建设成效的关键。
重要性分析
多元主体协同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建设合力。不同主体拥有不同的资源和优势,政府的政策资源、社会组织的专业资源、企业的资金资源以及群众的人力和社会资源等,通过协同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某社区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为例,政府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社会组织负责活动策划和组织,企业赞助活动经费,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打造了一个集文化宣传、思想交流为一体的社区文化中心,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思想文化水平。
多元主体协同可以满足基层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不同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产品。政府的公共服务侧重于保障基本需求,社会组织的服务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企业的参与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这种多样化的供给能够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在思想文化、精神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增强基层意识形态阵地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基层意识形态阵地的实践模式
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合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鼓励和支持其他主体参与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例如,某地区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给予资金扶持。政府组织各方主体进行沟通协调,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在某社区的文化广场建设项目中,政府负责场地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组织负责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企业提供部分建设资金和设备,各方按照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社会组织主导的联合行动模式
一些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在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它们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以某环保志愿者组织为例,该组织联合企业、学校和社区居民,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社会组织负责活动的整体策划和组织实施,企业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居民积极响应。通过这种联合行动,不仅提高了基层群众的环保意识,也传播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拓展了基层意识形态阵地的内涵。
企业参与的共建共享模式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积极参与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实现共建共享。企业可以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展厅、开展公益活动等方式,传播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同时也为基层群众提供了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某企业在其所在的社区建设了一个企业文化展示中心,向社区居民开放,展示企业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成果以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还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主题活动,如亲子活动、文化讲座等,促进了企业与社区的融合发展,提升了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效果。
三、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基层意识形态阵地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社区的文化融合项目
某社区为了加强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居民的融合,开展了文化融合项目。政府部门提供了项目资金和场地支持,制定了项目实施的指导意见。社会组织负责项目的具体策划和组织,邀请文化专家和志愿者参与。企业赞助了部分活动经费和物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分享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营造了和谐包容的社区文化氛围。该项目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播了团结友爱、多元包容的价值观,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案例二:某乡镇的乡村振兴与意识形态建设结合项目
某乡镇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相结合。政府引导企业投资乡村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社会组织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活动,挖掘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企业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注重传播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市场意识。在这个项目中,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推动了产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协同推进;企业的参与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活力;社会组织的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该乡镇实现了经济发展和意识形态建设的良性互动。
四、多元主体协同建设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是协同机制不完善。多元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信息共享不及时,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职责不清、行动不一致等问题。例如,在一些项目中,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项目进度延迟,效果不佳。二是部分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一些社会组织和企业由于自身利益考虑或对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资源整合不充分。虽然多元主体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存在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现象。
对策建议
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是关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搭建沟通协调平台,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方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详细的合作协议和工作流程,确保合作的有序进行。提高部分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政府可以通过完善激励机制,给予社会组织和企业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荣誉表彰。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资源整合,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对各方主体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结语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的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探索。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基层群众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可以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有效提升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水平和效果。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提高主体参与积极性和加强资源整合等措施,可以不断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建设模式。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推动基层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基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鲁志康.新时代强化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23.
[2]李运楼.新时代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创新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22.
[3]鲁爱勤,瞿雯俊.新时代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研究思考[J].中国石油企业,2021,(10):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