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阴谋与爱情》中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
杨云清
大连外国语大学 德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
一、引言
《阴谋与爱情》是18 世纪狂飙突进运动在戏剧领域的代表,是席勒在青年时期创作的巅峰,在本书中,他对18 世纪德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和腐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阶级的差异性和阶级冲突是斐迪南和露易丝斗争的重心,同时也是二者斗争结果失败的根本原因[1]。而艺术作品以及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斐迪南和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实际上就是18 世纪封建德国的悲剧,是千千万万个“斐迪南”和“露易丝”的悲剧,无论是否有“阴谋”,斗争的失败都具有其必然性[2]。
二、悲剧发生的原因
(一)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及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对立
阶层区分是社会组织得以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方式。阶层区分的好处在于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社会性组织。但是,这一阶层区隔同样付出了压抑个人的代价。对不同阶层之间的交往、互惠、个体流动的限制导致了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对立。
斐迪南和露易丝分属封建统治阶级和市民阶级。相较于斐迪南之父宰相瓦尔特的阴狠、对权势的偏执,斐迪南表现出了面对不畏权势的正义和勇猛;相较于乐师米勒的相对保守,露易丝更加开放,更加渴望打破阶级观念的界限。二人之间的爱情是美好的,具有先进性的。但同时,封建统治阶级和市民阶级之间,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市民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冲突,推动着情节的走向,在斗争中反射出主人公的成长环境以及成长环境所造就的性格差异,为行为出现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埋下了伏笔。
统治阶级之间的冲突以瓦尔特和斐迪南的冲突为代表和集中体现。斐迪南和瓦尔特之间的冲突着重体现在“逼婚”事件中。斐迪南是一个十足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他仇视瓦尔特为上位所做的一切“鲜血淋漓”的罪行,甚至与其父公然对峙。瓦尔特用狡黠的话术毋庸置疑地向斐迪南派遣“结婚”的任务,而斐迪南却选择与弥尔芙特夫人当场对峙。瓦尔特的反对推动了阴谋的发生,而阴谋的出现导致了爱情的悲剧。这是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
市民阶级之间的冲突以乐师米勒和露易丝以及米勒太太的冲突为代表和集中体现。乐师米勒对于米勒太太谄视斐迪南的权势和地位以及赞成二人在一起的态度表示厌恶和坚决反对。“当上帝到来之时,金银首饰和显贵头衔将一钱不值,而心却会受到珍视。”露易丝沉浸于爱情的美妙之中,向往地位平等、精神自由的未来;而米勒却深谙于阶级之间的难以跨越,苦口婆心地劝说露易丝放弃。
(二)重要原因——阶级差异性造就性格差异性
瓦尔特的冷血、残酷同时也影响着斐迪南。斐迪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瓦尔特偏执、多疑、狠毒的习气。斐迪南拥有强大的背景和权力,即使他对勾 心 治和统治表 深恶痛绝,但他不可否认地在享受着权力带给他的底气。对于瓦尔特对露易丝 他鼓励露易丝远走高飞,却并未设身处地地考虑露易丝的处境。在露易丝 迪南便怀疑露易丝对于二人爱情的忠贞。“——必定有个情夫叫你恋恋不舍;如果我的疑心得到了证实,你和他都将认识我!”作为线索,为下文斐迪南毒杀露易丝作了合理的铺垫。
露易丝的性格是多面的。一方面,在露易丝深爱着斐迪南,另一方面,在直面斐迪南强烈的爱意时,露易丝的表现却以退缩居多,“不过,只有占有过的东西才可能失掉,而你的心属于你的等级。——我占有它的想法实属大逆不道和狂妄,因此只好战战兢兢地将它放弃。”露易丝也深知二人地位的不对等可能造成的悲剧。她从未拥有过特权,所以她为自己披上了现实而理性的外衣。
三、现实意义
(一)集中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精神内核
狂飙突进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阴谋与爱情》就是其在戏剧领域的代表作。狂飙突进运动提出了社会革命的要求,反映了封建势力与新兴市民阶级的斗争。
狂飙突进运动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充分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这一观点在米勒和露易丝的对话中得以充分地体现。“千万种青春的情感从心里涌出,像春来时大地百花怒放。世界从我眼前消失了,可我却意识到,世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美好。”这段话是露易丝对于爱人斐迪南的赞美,这段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位少女纯真又甜蜜的心事。在《阴谋与爱情》这本书中,不乏诸如此类的心理刻画,处处洋溢着“人”的思想感情和心里映射。人的思维得以解放,更加关注自身的情感诉求,更加充沛地表达所思所想。
狂飙突进运动尊崇“自然”。而“自然”在狂飙突进运动的词汇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简言之,是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对新兴市民阶级的赞誉。在《阴谋与爱情》中,斐迪南和露易丝都是反对封建专制的先驱。“当上帝到来之时,金银首饰和显贵头衔将一钱不值,而心却会受到珍视。那时候,眼泪将成为胜利的标志,美好的思想将取代高贵的门第。”他们致力于破除封建统治下阶级的分化的壁垒,让高贵的灵魂化作利刃,刺破专制的垄断和束缚。露易丝灵魂力量的迸发,蕴含了席勒对于市民阶级奋进、自强、追求民主和平等等美好品质深深的赞美。露易丝为救父亲,被迫写下情书之时,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路易斯的情绪由原先的“不知如何是好”、“愕然”、“非常不安”、转换为随后的“洞悉肺腑”直到最后她“凛然而毫不容情地”与伍尔牧对峙,露易丝预判了未来,她用市民阶级的理性,接受现实,做好了面对恶性后果的准备。她只是向现实屈服,而绝不是向恶势力屈服。因为她充满了令她引以为傲的市民阶级不畏强暴的尊严。
(二)为现当代爱情观比较提供参照物
在笔者看来,其实原文中斐迪南和露易丝对于爱情和爱人观点的抒发都是极端且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例如露易丝的自述“小得如一朵紫罗兰 我也希 的脚下死掉!”斐迪南的爱情主导地位和露易丝的相对臣服的角色, 入的。毋庸置疑,席勒在创作过程中,向两位主人公倾注了大量的 的语言和性格特征才能强化情节的张力,让矛盾更加突出。但二人爱情地位的相 世纪的德国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也有一定的关联。
在当今时代民主政治的背景下,爱情的发生基本不会受到阶级壁垒的限制,而限制二人爱情是否长远更多地来自于家庭背景、爱情观以及三观的差异,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衡量标准和尺度更复杂,更势利。
如果斐迪南和露易丝的爱情放在当今社会,他们的爱情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爱情是一个长远的命题。那些发对封建等级制度和门阀观念,争取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题材和主题思想,一般较易超过地域的限制,都表达了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无论何时,都会引发人们强烈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秀宁.《阴谋与爱情》中的个人政治美学[J].兰州学刊,2009,(05):168-171.
[2] 李 金 艳 . 灵 魂 力 量 的 体 现 — — 浅 析 《 阴 谋 与 爱 情 》 的 路 易 丝 ·米 勒 [J]. 青 年 文 学 家,2019,(29):147-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