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视新闻在新传播格局下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毛宇鸿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 401147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带动了新闻报道愈加“精细化”和“即时化”,从最传统的报纸杂志到电视新闻的出现,从网络新闻的传播到现在自媒体时代中的新闻报道,可谓是“一步一阶梯”。对于新闻受众而言,“看新闻”的目的在于更加快捷地获取国际、国家及社会讯息及发展情况,其中内容既包括了政治、经济和人文,亦包含了天气、社会、科学和军事等。新传播格局下,传统电视新闻也要能够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的传媒服务。
1 电视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1.1 电视新闻给社会带来的新闻叙事价值
电视新闻是既有宏观,又有微观的;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案例分析的;更是分析问题,找准对策的。其所产生的新闻叙事价值,更以动态且清晰的方式呈现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方式。通过对电视新闻的学习、鉴赏,能够使得受众群体更加受益匪浅,非常及时必要。
1.2 电视新闻给社会带来的事实判断价值
电视新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利用真实的数据,将某些信息和内容呈现出了数据可视化,更好地串联起某件事件的始终,形成一种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舆论服务的新传播形态的新闻。其中的信息又涵盖信息的链接、信息的背景、即时报道、图片、视频以及相关专家的建议意见等,这就起到让受众群体不断地扩宽眼界、充实头脑的作用。[1]
1.3 电视新闻给社会带来的信息定制价值
不同于其他媒体,电视新闻拥有更好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能够为社会公众带来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电视新闻还可以调动观众积极参与到所提倡的社会风尚、社会活动、社会行为规范之中,进而发挥出了观众的主动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样的“信息定制”也成为了政府和公众有效连接的重要桥梁。
2 新传播格局的特点
大数据时代下的传播格局,已不再仅拘泥于“边缘化”的数据和信息,而是成为一种能够通过数据可视化管理向受众群体灌输社会舆论的平台。可以说,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已经经历了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的转变,其特点如下:
2.1实时性和快速性
全球化视角下,人们所熟悉的传播媒介及平台多种多样,其中 Facebook、Twitter、LinkedIn、YouTube、Instagram 以及 TikTok 等应用均极为普遍,甚至已经逐渐融入了多个国家普通民众的工作,生活以及娱乐休闲过程中。凭借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社交媒体平台也逐渐实现了对信息的及时发布和传播,尤其是一些备受关注的新闻和事件,几乎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的各个角落。
2.2互动性和参与性
传统视角下的电视新闻,基本是“单向化”的交流与互动,新传播格局下,更倡导了一种互动性、参与性。例如,直播新闻这一形式的出现,就让观众们能够对相关新闻事实发表观点和态度;公众号新闻的出现,也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流动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更是创造者、传播者。[2]
2.3多样性和个性化
新时代的传播格局拥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传播路径,比如说图片、文字、短视频等。这带动了传播内容的丰富化发展,并且多样性的支持背后是用户的多样化选择,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受众群体。
3 传统电视新闻在新传播格局下的发展路径
3.1“新媒体”多方融入,增强视觉吸引力
传统电视新闻要更好地发挥“吸睛”作用,就要跟进时代步伐,主动融入新媒体体系之中,进而提升媒体传播的效率和效益。在这其中,要把握好新传播格局下的“视觉吸引力”这一关键因素,明白新媒体时代所创造的新闻是由算法进行的个性化的推荐,如果这样的算法单纯由设备和系统按照计算机的逻辑而来,则属于一种商业行为;如果利用过度,则有给受众“洗脑”的嫌疑。因而,传统电视新闻所创造的“产物”,在增强视觉吸引力的同时,更要在网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而行,通过深刻分析算法和预判算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在技术和逻辑的层面上对内容进行严格把控,这样“推陈出新”的新闻内容才更具专业性、权威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3.2“多公关”宣传引导,增强社会共鸣力
新传播格局下,传统电视新闻要注重“多公关”的宣传和引导,其是依托传统电视新闻主流媒体的优势,建造出全面覆盖、立体建设、线上线下互动的融媒体发展。例如,借助地区或国家大型活动开展公关管理,基于“举好旗帜、聚焦民心、复兴文化、展现形象”这一任务,有效策划具备社会价值观、主旋律、大型风尚的主流活动,并借助多媒体平台进行展播,从而引发社会的共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在新传播格局下有效的公关策略,其通过关注民生、关注传统文化为视角,引发了观众和社会的热烈反响。因而,传统电视新闻也要做到多样化的融合与发展,通过与各研究机构、高端智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融媒体将“正能量”的世间持续发酵,引导社会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正面性。[3]
3.3“跨文化”多元传播,增强信息共享力
传统电视新闻具本就具有跨文化的性质,在新传播格局下,可以更好地“放大”这种功能,促进不同国家、不同媒体、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建。在全球化发展的视角下,一个媒体机构的声誉、受众群体是至关重要的,它既能够决定传播的“面积”,还能够决定起其“长度”。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媒体机构不单单可以更好展现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风采,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粉丝”。如,传统电视新闻在视频内容制作上,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还可以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如传统手工艺、美食制作等。通过这样的跨文化融合,电视新闻的内容更可以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的关注和传播。[4]
总结而言,新传播格局下的传统电视新闻“革新”之举,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一手抓建设拓展,一手抓规范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规定,坚决依靠个性化、统一化、差异化的建设手段赢得荣誉、赢得发展、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 吴迪 . 浅析新传播格局下广播新闻 " 突围 " 新策略——基于浙江之声近三年实践案例 [J]. 中国广播影视 , 2024(17).
[2] 周军 . 新闻传播的多元化发展路径 [J]. 2025.
[3] 包 萨 茹 拉 ." 中 国 +" 话语的多模态传播与多元叙事 [J]. 新闻论坛 ,2023(4).
[4] 吴雪佳 . 新媒体语境下 " 央视频 " 体育新闻传播路径探析 [C]//2023 年首届国际体育科学大会 . 国际班迪联合会 ; 国际体能协会 ; 澳门体能协会 ; 中国班迪协会; 中国无线电测向和定向运动协会,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