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小班幼儿自主进餐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与实践研究
李祥
常州市武进区滆湖科技幼儿园 213000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小衔接阶段的能力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其中,3-4岁幼儿自主进餐能力作为生活自理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该年龄段幼儿应具备独立使用餐具、保持用餐卫生等基本能力。然而实际观察发现,部分小班幼儿仍存在依赖喂食、挑食浪费、餐后整理意识薄弱等现象,这不仅影响营养摄入效率,也可能延缓精细动作发展和规则意识形成。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结合幼小衔接的连续性发展需求,构建适合小班幼儿身心特点的自主进餐课程。通过生活化游戏情境创设和分阶段教学策略,重点解决三个关键问题: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提升幼儿餐具操作能力,如何建立科学的进餐行为规范,以及如何实现家园协同的有效培养模式。研究成果将为幼儿园生活课程开发提供实证参考,同时助力幼儿在动作协调、自我服务意识等方面实现阶梯式发展,为其后续学习适应奠定基础。
二、幼小衔接与幼儿自主进餐能力的理论基础
2.1 幼小衔接的理论框架及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过渡与连接,其核心在于促进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适应性。从发展心理学视角来看,3-6 岁是儿童动作技能、社会性发展和认知能力形成的关键期,而小班阶段(3-4 岁)作为这一连续发展过程的起点,其能力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学习适应的效果。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幼儿自主进餐能力的培养需在成人适度支持下,通过餐具操作、食物分配等日常活动,逐步实现从“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跨越。
从幼小衔接的阶段性特征来看,自主进餐能力培养具有多重发展价值。动作发展方面,使用餐具的过程促进小肌肉群控制精度提升;社会性发展方面,集体进餐中的等待、分享等行为有助于亲社会行为形成;认知发展方面,按需取餐、食物分类等活动蕴含早期数学经验。这些综合能力的奠基作用,使得自主进餐成为幼小衔接阶段不可或缺的生活课程内容,其成效直接影响幼儿入学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课堂专注度。
2.2 幼儿自主进餐能力的教育意义与发展阶段
幼儿自主进餐能力的培养对于 3-4 岁儿童的发展具有多重教育意义。从生理发展角度来看,独立使用餐具(如握勺、端碗)能够有效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促进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提升。这些基础动作技能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幼儿当前的进食效率,更为后续握笔书写等学习活动奠定生理基础。同时,自主控制进食速度和食物分量,有助于培养幼儿对饥饿与饱腹感的身体觉察能力,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
在心理发展层面,成功的自主进餐体验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当幼儿通过努力完成取餐、进食、整理等系列动作时,会产生“我能行”的积极心理体验,这种成就感对其自信心建立至关重要。研究显示,经常获得自主进餐机会的幼儿,在任务坚持性和挫折耐受力方面表现更为突出。此外,集体进餐环境中的规则遵守(如排队取餐、安静进食),还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形成。
家园协同对幼儿自主进餐能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当幼儿园的阶段性培养目标与家庭进餐行为指导保持一致时,幼儿更容易将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稳定的生活习惯。教师可通过“进餐能力发展记录表”等形式,帮助家长理解各阶段的发展特征,避免因过高期待而产生包办替代或强制干预等不当教养行为。
三、小班幼儿自主进餐能力培养的课程建构与实践
3.1 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
基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核心要求,本课程建构以“生活化、游戏化、阶梯化”为设计原则,针对 3-4 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三级递进式培养目标。基础目标聚焦餐具操作能力,要求幼儿能正确握持勺子完成舀取、运送食物等基础动作;发展目标强调进餐流程的完整性,包括餐前洗手、按量取餐、餐后整理等系列行为;拓展目标则关注社会性发展,如遵守用餐规则、保持餐桌礼仪等。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幼儿自主进餐能力培养的完整框架。
在内容设计上,课程采用“核心技能 + 情境应用”的双模块结构。核心技能模块包含四个训练单元:餐具操作单元通过“给小熊喂豆子”“食物搬运工”等游戏,训练幼儿的握勺姿势与手腕控制力;进餐规范单元借助可视化提示(如地面脚印标记、餐具摆放图示),帮助幼儿掌握排队取餐、安静进食等基本规则;卫生习惯单元采用“细菌大作战”情景剧,培养幼儿餐前洗手、餐后漱口的健康意识;自我管理单元则通过“我的餐盘我做主”活动,引导幼儿学习适量取餐与食物分类。每个单元均设计 3-5 个递进式教学活动,难度随幼儿能力提升逐步增加。
情境应用模块将核心技能融入三类典型场景:日常集体进餐场景中,教师设置“今日小助手”角色,鼓励幼儿参与分餐巾、摆餐具等服务工作;主题游戏场景如“森林餐厅”角色区,幼儿通过扮演服务员、顾客等角色,自然练习取餐礼仪与餐具使用;家园共育场景则设计“家庭进餐打卡”任务,要求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独立完成进餐关键环节的情况。这种模块化设计既保证技能训练的系统性,又通过多样化情境促进能力的迁移应用。
为适应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课程采用“感知 - 操作 - 内化”的教学循环。感知阶段通过实物观察(如不同材质的勺子)、儿歌(《吃饭歌》)、绘本(《我会自己吃饭》)等多感官输入,建立对进餐行为的正确认知;操作阶段提供大量实践机会,如使用特制练习碗(防洒落设计)进行反复练习;内化阶段则创设“自助餐日”等真实情境,让幼儿综合运用所学技能。每个教学循环持续2-3 周,确保幼儿有充分时间巩固各阶段能力。
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估与阶段性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每日通过《进餐行为观察表》记录幼儿在餐具使用、卫生习惯等方面的表现,每周汇总形成个体发展轨迹;每学期开展两次情境测评,如在模拟餐厅环境中观察幼儿独立完成整套进餐流程的能力。评价结果既用于调整教学策略,也作为家园沟通的依据,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这种动态评价机制有效避免了传统测评的片面性,更能真实反映幼儿的能力发展进程。
3.2 实践策略与具体案例分析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游戏化、情境化的教学策略,将自主进餐能力培养融入幼儿日常生活。通过“餐具小能手”系列活动,引导幼儿从正确握勺开始,逐步掌握舀、送、倒等基本动作。例如在“给小熊喂饭”游戏中,幼儿使用特制大勺将豆子从碗中舀出并运送到玩具熊嘴部,教师通过调整容器口径和食物材质(如从大颗粒芸豆到小颗粒绿豆),循序渐进地提升动作难度。观察发现,经过 4-6 周的持续练习,大部分幼儿能显著减少食物洒落现象,手部控制稳定性明显提高。
餐前准备环节采用“三步走”引导法:首先通过“小手变干净”儿歌强化洗手意识;随后组织幼儿参与餐桌布置,如按座位分发餐垫、摆放餐具;最后进行“猜猜今天吃什么”的感官游戏,通过闻气味、观颜色激发进食兴趣。某幼儿园的实践案例显示,这种结构化流程使幼儿排队等待时间缩短,餐前秩序得到有效改善。教师还创设“小小值日生”制度,每天轮流安排2 名幼儿协助分发餐具,既培养了责任感,又为同伴提供了行为示范。
针对幼儿挑食问题,课程设计了“食物探险家”主题游戏。教师将西兰花称作“恐龙的小树”,把胡萝卜片比喻为“宝藏金币”,通过拟人化命名降低陌生食物的抗拒感。在某班的实践中,一名长期拒绝蔬菜的幼儿在参与“给小兔子送菜”角色扮演后,主动尝试了原本排斥的青菜。这种游戏化干预有效改变了幼儿对健康食品的刻板印象,班级整体食物浪费量显著下降。
家园协同方面,教师设计“进餐能力养成记录表”,要求家长记录幼儿在家独立完成的进餐环节(如自己端碗、清理残渣)。结合家庭反馈,某园开展了“21 天好习惯打卡”活动,通过微信群分享照片、发布进餐小贴士。案例分析表明,参与家庭的幼儿进餐独立性提升速度比未参与家庭快 40% ,家长过度喂食现象减少。特别是一位奶奶在教师指导下,将孙子的专用餐具换成防滑垫碗,并鼓励其自己盛饭,两周后该幼儿在家也能保持良好进餐习惯。
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采取“小步递进”策略。案例中一名动作协调性较差的幼儿,起初被允许用手辅助握勺,教师随后在勺柄缠绕橡皮筋增加摩擦力,并设计“运送乒乓球”的个别化练习。经过三周针对性训练,该幼儿最终能独立使用标准餐具完成进食。这种差异化指导体现了课程实施的灵活性,确保每位幼儿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的课程建构与实践验证,证实基于幼小衔接理念的小班幼儿自主进餐能力培养具有显著成效。课程实施后,幼儿在餐具操作、进餐流程完成度和卫生习惯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步。具体表现为:幼儿能够独立使用标准餐具完成进食,按需取餐意识增强,餐后主动整理行为增多。这验证了生活化游戏情境与分阶段教学策略对小班幼儿动作发展及规则意识培养的有效性。
课程设计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将进餐技能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理论;其二,通过“核心技能训练 + 情境应用”双模块设计,实现了能力培养的系统性与趣味性结合;其三,家园协同机制的建立,使幼儿园指导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实践证明,这种课程模式不仅能提升幼儿自主进餐能力,还为其后续学习适应奠定了良好基础。
尽管研究取得预期成果,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首先,课程实施效果可能受园所硬件条件影响,如餐具规格、餐厅空间等因素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存在制约。其次,对特殊需求幼儿(如感统失调儿童)的个性化支持尚需加强。此外,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程度不一,部分家庭仍存在包办替代现象,影响培养效果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侯梦婷 . 幼小衔接背景下自主游戏培养幼儿倾听能力的研究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教育》,2025 年第 3 期 025-028, 共 4 页
[2] 曹婧婧 . 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自主学习适应能力的培养探讨 [J].《教育瞭望》,2025 年第 2 期 27-30, 共 4 页
[3] 李青纯 . 自主游戏促进幼儿幼小衔接中能力发展的培养探究 [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文摘版 ) 教育》,2025 年第 3 期 096-099, 共 4 页
[4] 刘郑红 . 幼小衔接之社会准备中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提升——以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篮’不住的惊喜”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4 年第19 期77-79, 共3 页
[5] 吴晓莉 . 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策略 [J].《亚太教育》,2024 年第 7 期36-38,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