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路径探索与实践案例研究
张春玲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江西省九江市 332020
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党建引领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地方高校作为区域创新资源集聚地,如何通过党建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服务乡村能力不足;而乡村则面临人才流失、产业低端、治理滞后等困境。本文认为,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在于构建“党建 +”赋能体系,将高校的人才、智力、技术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能。通过梳理 s 省 ΔA 学院的实践案例,本文提出地方高校应以组织联建为纽带、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文化浸润为支撑,探索高校与乡村的“双向赋能”新模式。
一、理论框架,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一)组织嵌入,党建联建破解“悬浮治理”
地方高校与乡村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成立“乡村振兴联合党委”,构建“高校—乡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选派党员教师担任“第一书记”,实现组织架构的深度融合。例如,A 学院党委与周边 5 个行政村党支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围绕村庄规划、环境整治等议题共商决策,将高校的科研资源与政策信息精准导入田间地头。通过设立“党员责任田”,高校师生与村民组成攻坚小组,认领治理任务,形成“决策—实施—评估”闭环管理,有效破解了乡村治理“悬浮化”问题,强化了乡村党组织的领导力与执行力。
(二)资源整合,产教融合激活“沉睡资产”
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将乡村的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例如,A 学院艺术系与 D 村合作,将废弃小学改造为“非遗工坊”,通过设计团队开发竹编、蓝染等传统工艺,形成“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农学院专家团队指导 E 村发展“稻田蟹共生”模式,构建生态养殖技术体系,使集体经济收入增长 3 倍。这种“党建 + 产业”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更通过技术转化与产业链延伸,让乡村“沉睡资产”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
(三)人才反哺,双向流动构建“人才飞地”
高校通过“党员先锋岗”“乡村振兴实践营”等载体,搭建师生服务乡村的平台。A 学院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选拔优秀学生党员到村挂职,参与村庄治理与产业规划;同时邀请乡土能人担任“客座教授”,传授传统技艺与乡土经验,形成“高校育才—乡村用才”的双向循环。例如,建筑系学生为 L 村设计“生态公厕”,既解决实际需求,又成为乡村地标;竹编非遗传承人通过工作坊反哺高校教学,推动传统文化传承。这种双向流动机制打破了城乡人才壁垒,构建了乡村人才振兴的“飞地模式”。
二、实践路径,多维赋能的典型案例
(一)技术赋能,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A 学院生物工程系党支部在F 村建立“科技小院”,将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党员教师带领学生扎根乡村,针对柑橘种植痛点研发有机肥替代技术,通过菌剂改良土壤、虫害生物防治等手段,使亩产量提升 20% 。这一过程不仅突破了乡村产业技术瓶颈,更构建了“科研攻关—田间试验—技术推广”的闭环模式。学生党员在田间地头撰写的《柑橘提质增效技术手册》,成为村民的“种植宝典”,实现了从“论文写在纸上”到“技术种在土里”的转变。
(二)文化赋能,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A 学院传媒学院党委以“乡村影像计划”为载体,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学生党员深入 G 村,用镜头记录《老手艺》系列纪录片,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竹编、扎染等非遗技艺,获百万点击量。同时,协助村委修复宗祠、编纂《G村村志》,挖掘家规家训中的德治资源,举办“乡村记忆展”。这种“文化深耕”模式,让乡村文化从“被观赏”转向“被传承”,重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
(三)治理赋能,从“管理村民”到“村民自治”
A 学院法学院党员师生帮助 H 村创新治理模式,制定《村规民约积分制》,将环境卫生、孝老敬亲等纳入评分体系,并开发微信小程序实现动态管理。村民通过参与公益事务累积积分,兑换生活物资或政策优惠。这一制度设计将“他律”转化为“自律”,激发了村民自治活力。H 村从“后进村”蜕变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印证了“党建 + 法治”治理模式的实效,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三、机制创新,长效赋能的保障体系
(一)动态评估机制
建立“乡村振兴贡献度”考核指标体系,将教师参与乡村服务时长、项目成效、村民评价等纳入职称评定与党员评优标准。通过设立“乡村振兴服务档案”,动态记录师生在乡村治理、产业帮扶、文化传承中的实际贡献,破解“重论文、轻实践”的考评痼疾,激发高校人才服务乡村的内生动力。
(二)反哺激励机制
A 学院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从乡村产业项目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
反哺师生科研创新与教学改革。例如,非遗工坊的利润部分用于支持传统工艺研究,稻田蟹项目的收益资助生态农业课题。这种“取之于乡、用之于学”的循环机制,构建了高校与乡村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双向赋能。
(三)风险防控机制
针对乡村项目可能面临的法律纠纷、技术失败等风险,组建跨学科“护航团队”:法学专家成立“法律援助团”,提供合同审查、权益维护等服务;农科教授牵头“技术顾问团”,制定应急预案与替代方案。通过事前风险评估、事中动态监测、事后复盘改进,为乡村振兴项目构建全周期安全网,确保改革举措行稳致远。
结束语:地方高校作为乡村振兴的“思想库”“人才库”和“创新源”,通过“党建 +”模式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A 学院的实践证明,党建赋能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源下乡”,而是通过组织重构、资源整合、人才流动,构建起高校与乡村的命运共同体。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校地党建协同机制,推动更多高校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让“党建红”真正成为“乡村兴”的底色。
参考文献:
[1] 曹秋艳 . 高校园林学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研究 [J]. 韶关学院学报 , 2021, 42(12):81-84.
[2] 陆兴广 . 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 " 党建 + 网格 " 治理模式研究 [D]. 云南大学 ,2022.
[3] 陈志伦 , 朱慧敏 . 地方高校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农村实用技术 , 2024(9):26-28.
课题:本课题为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九江地方高校 " 党建 + " 助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5ZB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