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作业设计策略
巫虹霖
重庆市璧山区剑山实验小学校 402760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能给教师提供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从而更好地调节课程进度和授课内容。但问题是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始终是国家、社会和家庭关注的话题,为了使“双减”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学校和老师们都在重新思考设计作业。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作业,不仅要促进教学提质增效,同时需发挥好作业育人思政功能。
一、在作业内容上,处理好“基础性作业”与“探究性作业”关系
(一)为什么还要布置探究型作业呢?
“双减”文件明确要求: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基础性作业是要面向所有人。对于那些“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可以归为探究型作业。在“双减”之下,为什么还要布置探究型作业呢?
小学数学认知目标及其对应能力表现水平描述为“操作、了解、领会和探究”的四层次框架。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操作、了解类的目标达成度较好,而领会和探究的目标相对不足。也就是说,我们常在低水平的层次高频训练,却在高阶思维水平层次低频发展。适当降低这种低阶思维水平的“高频训练”,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去经历“高阶思维水平”的挑战,应该成为日常作业教学改进的方向。
(二)作业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学习深度。
布置作业时,教师尽量提高实践操作性作业所占的比例,提升作业探究性。孩子在操作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主动探究新知。比如:四年级学习五单元《相交与平行》的第一课时,布置预习作业——在家里书桌上任意摆出两根小棒,看看你有多少种摆法。通过操作,孩子就会思考归纳,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当然,教师也可以留给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空间,通过对选择空间的把握,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和兴趣,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作业布置的探究性,改变学生对于作业完全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探究性作业并不是每一课学习之后都需要设计,而是要对整个单元的数学教学目标充分解读,再根据单元的基础性练习内容剖析学生还需要经历怎样的思考过程,进而进行相应的探究性作业设计。小学生的探究性作业,不一定要探究出一个新的重要发现,而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去表达,去展现他们个性化的思考结论。
比如,西师版六年级认识负数单元,我们经过分析发现这一单元的习题已经把本单元需要落实的知识点和生长点都涉及到了。但是,年级组老师们觉得还可以加强习题的开放度,以提升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因此设计了一个探究型作业:“以—2 为例,画一画,说一说—2 层、—2 度、—2 米、—2 元、—2 厘米的意义,说明每个负数的意义”。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举例、画图,表达他们自己的看法。不同学力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作品呈现,创新火花层出不穷,作品处处现惊喜。
二、在作业形式上,处理好“单一性作业”与“多样性作业”关系
新课标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放在首位,但在实际中,很多枯燥无趣的作业已然成了学生的业余负担,这样的作业绝不可能成功地吸引学生主动并乐于完成,也不可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家陈省身所说“数学好玩”,数学的作业也可以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不仅仅只是单一纯粹做题,可以阅读、实验、游戏、绘本,可以进行项目化学习,可以动手动脑玩数学。让数学因为作业的形式改变而变得生动活泼、有滋有味,以下作业形式可以尝试选择。
(一)作业互动游戏
只要是游戏,学生都很乐意参与,因此把作业有意设计成一些简单有趣的活动。扑克牌是小学生学习数学很好的素材。在一年级上学期,玩扑克牌游戏成了整个学习阶段使用最多的游戏活动。根据内容巩固的需要,扑克牌也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要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让孩子们玩“选两张”,比如在扑克牌中选出可以组成9 的两张牌,练习9 的组成; 在学习 10 以内数的计算时,让孩子们玩“选三张”,任意选出三张,组成不同的加减法算式,训练看到三个相关的数说出四个算式; 在学习 20 以内数后,让学生两人对玩,同时出牌,或比较大小,或加或减,谁先说出答案两张牌就归谁,游戏结束牌多者胜。
学生在和同学玩、和家长玩的过程乐此不疲,还创造了一些新鲜玩法。玩扑克牌将单纯机械的计算活动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随时可玩、随处可玩,学生也在玩耍活动中夯实了20 以内的计算基础,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作业自选超市
针对学生们的特点,我设计了“作业自选超市”。提前布置一周特色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安排计划完成。如计算类(包含口算、脱式、简算、解方程):少年精英组每周一篇计算,永不言败组每周两篇计算,天天向上组每周三篇计算。为了避免学生一天完成,我要求每完成一篇上交一次,批改后进行下一篇。周末进行统计公布完成情况。
三、在作业评价上,处理好“作业展示”与“作业思政”的关系
在日常教学中,做好作业的评价,完成了批改,才算完成“作业程序”。“双减”文件对此也有细致具体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作业的批改看结果也要看过程。老师批改的一个简单的分或者“×”,反映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和收获,还会掩盖学生作业过程火热的思考、丰富的情感和真切的体验。在批改时,尽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尊重。有时一句话,足以鼓励学生的斗志;一个符号,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一个图示,能激活学生的思路。
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也主张结合现实生活,要与其他学科跨学科融合。在作业设计和评价上也要与之相匹配,原本单一的“作业”开始转向“作品展示”。“一次手工制作的学具”“一次精彩的成果报告”“一个创意的解题思路”“一次项目学习的成果”,用图画、视频、音频或实物作品。老师记录下来,都可以作为学生作业的作品。如果我们保持欣赏的眼光,学生的每一份作业都是一件作品,哪怕是一道简单的习题。
比如教学西师版四年级上期六单元综合实践《惊人的危害》,布置孩子们调查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你了解到哪些因素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现象?调查工业固体危险废物产生量、全国烟尘排放量、汽车尾气排放量等方面的相关数据,感受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的危害。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对环保的重视和付出的巨大的经济代价。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汇报活动,展示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共提出关于惊人危害的 12 个问题,收到 6 份研究小报告,16 份自制小报,14 份电子幻灯片,10 份倡议书,这样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让这种环保意识转化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具体行为,较好地进行了思政教育,。
总之,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能真正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仅促进教学提质增效,帮助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同时发挥好作业育人思政功能,提升孩子数学素养,助力孩子快乐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宋立华. 中小学家庭作业“过量布置”解读——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