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少年近视防控:基于视光学知识的早期干预路径

作者

高博涵

河南医药大学2023 级眼视光医学2 班

近年来,近视的发病年龄不断提前,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根据国家卫健委2023 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高达 53.6% ,其中小学生为 36.0% ,初中生高达 71.1% ,高中生甚至突破了 80% 这一惊人的数据不仅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对家庭、学校及医疗系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的近视问题不仅会导致视力下降,还可能诱发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终身视力健康。而多数家长和学生往往只将近视视为“配个眼镜就好”的小问题,缺乏对其成因、发展过程和科学干预路径的深入理解。

1 近视不是简单的“看不清”,而是一种可控的屈光发育异常

很多人认为“看不清黑板”就是近视了,而配副眼镜似乎就能解决问题。然而从视光学方面来分析,近视是因为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得外界平行光线经过眼球的屈光系统之后聚焦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这是一种屈光状态,它的本质是一种慢性、会进展、甚至不可逆的发育性异常情况,并且有着高度的个体差异性。

依据屈光发育理论可知,儿童的眼球在出生之后便处于远视储备状态,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会逐渐朝着正视状态发育,然而在过度用眼、户外活动不足以及睡眠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之下,部分儿童出现了“提前正视化”的情况,甚至会发展成为近视,一旦出现近视状况,要是不加以控制,其进展速度可达到每年 50 至 100 度,很容易发展成为 600 度以上的高度近视,严重的情况还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视功能损伤。说近视并非仅仅是“视力问题”,而是由于眼球结构发育异常所导致的屈光系统疾病,需要在其尚未形成或者尚可逆转的阶段展开科学干预。

2 建立科学的视光监测机制:预警远胜于治疗

有效的近视防控需要依靠系统性的视光学监测体系,这是及时发现视力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早干预、缓进展、减并发的关键前提,目前大量临床研究已经证明,6 至 12 岁是儿童近视发生的高风险阶段,而且这个阶段的眼球发育有较高可塑性,要是能在这一时期对屈光状态与眼球结构进行动态追踪,就能在真正的近视还没有定型之前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多数家长只是在孩子视力出现较为十分突出的下降状况时才带孩子去就诊,可是常规视力表检测大多时候只能检测出已经形成的视功能损伤,对于假性近视、调节异常或者眼轴轻度增长这类“亚健康”状态很难做到及时识别,大多时候会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机,建议家长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带着孩子前往正规的眼科医院或者专业的视光机构去做全面的屈光检查,以此建立个体化的屈光发育档案。

检查内容应当覆盖:散瞳验光,以此来排除调节因素所产生的干扰,判断是否存在假性近视或者眼轴性近视风险,眼轴长度测量,借助 A 超或者光学生物测量仪对眼球前后径给予精准评估,观察是否出现异常增长趋势,角膜曲率分析,判断是否有不规则散光或者角膜发育异常情况,双眼视功能评估,全面检测调节能力、集合力以及立体视觉等关键功能,预防因功能紊乱引发的“隐性视疲劳”。

借助科学的监测手段,家长可和医生一同把控孩子视力发展的具体轨迹,达成“眼未病、心先知”的效果,为视力健康的稳定状态维持给予坚实有力的保障,这样一种有前瞻性的干预机制,相比“出问题再治疗”而言,有更高的有效性、经济性以及安全性。

三、行为干预为基础:用眼“减负”是第一道防线

在当下教育竞争越发激烈的状况之中,“学习时间漫长、作业负担沉重、电子设备使用颇为频繁”差不多成了大多数学生的日常情形,不过医学以及视光学的研究多次说明,不良的用眼行为是致使近视发生以及快速发展的极为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近距离用眼的时间持续太久,会让睫状肌长时间处于收缩的状态,眼球的前后径容易出现代偿性的增长,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或者加重轴性近视。日常生活里的行为干预应当被看作是近视防控的首要防线,也是家庭最容易施行、干预成本最为低廉的办法。

*20-20-20* ”法则是指当近距离用眼持续 20 分钟之后,需抬头眺望距离大约 20 英尺也就是 6 米左右之外的物体,且保持至少 20 秒的时间,以此来缓解睫状肌一直处于的紧张状态。

对于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控制:针对 6 岁以下的儿童群体,需要尽可能地去减少其近距离面对屏幕的使用时长,建议将这一使用时长控制在每天不超过1 小时的范围之内。

要保证充足的户外时间:阳光里的蓝光成分以及自然状态下的远距离注视,对多巴胺的分泌有益,可抑制眼轴的拉长,建议每天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长不少于2 小时。

合理照明环境:阅读时需光线柔和、不直射,避免强对比明暗区;

睡眠规律方面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对于眼部组织的代谢调节有着积极作用,可防止疲劳不断积累。

这些行为上的调整看起来似乎较为微小,然而实际上却是在近视防控过程当中最为根本且成本最低的策略。

四、科学配镜与光学干预:不止是“看清楚”这么简单

当孩子已经出现近视情况时,科学配镜就成为了视力矫正必不可少的措施,然而配镜并非仅仅是“配个清楚的度数”这么简单,而是一个需要同时兼顾屈光控制、视觉舒适以及发展干预的综合性过程,对于不同年龄段以及处于不同近视进展状态的青少年而言,他们的矫正路径也应当存在差异:

单光镜片,对于处于初期且近视度数较低、情况较为稳定的儿童而言较为适用,重点在于可让儿童舒适佩戴,同时保证镜片的光学中心与眼睛准确对准。

角膜塑形镜也就是 OK 镜,它需要在夜间进行佩戴,借助这种方式可改变角膜的曲率,暂时矫正视力,还可以有效地延缓眼轴增长,对于进展型近视儿童而言是非常适合的。

多焦点软性隐形眼镜在白天佩戴时,可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光学结构,其有中心远视以及周边近视的特点,并且这种眼镜有一定程度的近视控制作用。

渐进多焦点框架镜对于那些调节功能存在不足情况或者近距离工作需求较大的青少年而言,可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效果。

阿托品滴眼液属于药物干预手段的一种,在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可每日使用,以此来抑制近视的进展,不过要对副作用进行密切监测。

需要留意的是,所有光学干预举措都应当在专业视光医师或者眼科医生的指导下开展,要杜绝在网上自行购买或者随意试戴的行为。

五、学校与家庭协同:打造近视防控“生态圈”

青少年的生活环境主要集中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方面,要构建起有效的近视防控“生态系统”,需要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场景协同联动起来发挥作用。

学校需要提高教学环节里对学生视力健康的重视程度,比如教室采光要合理,防止强光直接照射或者光线过于昏暗,桌椅高度要相互适配,维持“一尺一拳一寸”的正确坐姿,每节课结束之后都要安排眼保健操以及远眺的时间,倡导“阳光体育运动”,延长午休之后的户外活动时间长度。

在家庭层面,家长需改变自身观念,摒弃“唯成绩论”的片面认知,将目光更多投向孩子用眼时的实际感受,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习时间长度,营造优良的居家照明条件环境,并且定期对孩子的视力状况进行检查。

社区以及医疗机构应当发挥“桥梁”作用,借助定期举办视力筛查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家庭指导活动,一同营造出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眼健康的良好氛围。

结语: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非常关键,这是他们通往知识宝库、广阔世界以及追逐梦想的关键窗口,近视问题不容忽视,不过并非无法控制,只有家庭、学校、医疗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借助现代视光学的科学力量,实现“早识别、早干预、早控制”,才可切实构建起一道守护青少年视觉健康的坚固防线。每一个关注视力的小小行动,都在为守护未来贡献力量,让我们从当下开始,以科学的方式防控近视,共同铸就“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