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李思凡

渭南师范学院莫斯科艺术学院 渭南师范学院 陕西省渭南市,71400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中,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首要任务,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具体实践时,高校可以在课程设计上进行探索创新,使两者深度融合,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劳动教育;高校,思政教育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在培育人才时越来越注重劳动教育的培养。为了促进学生可以全面发展,高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发挥思政教育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面对挫折不放弃的精神。其次,劳动教育有明显的实践性,在开展活动时,学生需要掌握好所学知识,并按照任务目标进行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政课的开展为学生培养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是全体同学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指导了方向。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使其树立起爱国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观,助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1]。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部分院校对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着认知偏差,认为这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学科,不能够很好地将其进行融合。同时,协同育人机制并不完善,缺少明确的政策指导,使得高校在推进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教育效果,工作开展困难。

此外,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可能只是简单地对劳动教育的概念进行介绍,没有做到深入讲解,与其他的实践活动混为一谈,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与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够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做到合理利用,也没有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未能合理判断学生党员的劳动价值,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劳动理念的全面了解,实践操作经验不足,影响学生劳动效果。

最后,在校园文化环境当中,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氛围营造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二者缺乏认知,不了解其重要性,难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和有效的支持体系。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角色缺失明显,普遍地缺乏劳动教育意识,过于在意劳动是否会浪费学习时间,不能够充分重视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感不强,缺乏高效沟通与协作的平台,导致资源获取困难、信息传递不畅,难以共同推进协同育人,这些都是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时面临的挑战[2]。

三、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实践创新路径

(一)丰富劳动实践场所

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高校能选择的实践场所也不同。对于大学生而言,劳动的形式除了体力上的劳动外,还包括智力与脑力上的劳动,在进行场所选择时,高校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首先,学校在校内为学生划分出了许多勤工俭学的岗位,如图书管理员、辅导员助理、食堂助手等,为学生提供了可多样化的工作岗位,解决了部分学生生活困难的问题。学校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上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劳动课,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对课程进行创新设计,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另外,在校外的实践场所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志愿者、教学兼职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走进社会中去,在劳动中获得收获,锻炼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3]。近些年,很多大学课程里已经取消了劳动教育这一门课程,想要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就必须恢复这些课程,更新劳动形式和教学内容,严格制定考核标准,让其像其他理论课程一样占据学生学习的主要地位。

(二)完善劳动教育方式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先对教师团队进行建设,培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技能掌握。劳动教育师资团队要参与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每次实践时,教师需要提前制定好活动计划,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行为,营造出良好的劳动氛围。为加强劳动意识培养,高校可以定期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制定好每个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性,提升活动的吸引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灌输新的知识,丰富知识视野,有利于研究劳动的意义,更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高校在开发课程时,要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计划,结合学生特点及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想要做好劳动教育工作,就需要留意学生的成长规律,对教学进行探究,以创建更完善的教育体系。教师在参加思政教学时,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索分析,不断地为学生的个人发展提供建议,使学生可以更健康地成长,更好地指引学生劳动教育的道德发展。结合相关政策调整,使学生了解劳动,提升对劳动知识的认知。另外,要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借助马克思主义精神与基础理论,丰富学生精神认知,令学生在面对劳动时可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不同时期教育的方向也是有所不同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劳动与思想政治有机结合,掌握核心内容,需要完善教育方式,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当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爱上劳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整合教学资源

在进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中,要对教学资源整合保持高度的关注。加强对劳动精神的宣传力度,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当前环境下,高校进行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时,可以邀请各行业的专业人员举办讲座、交流会等活动,建设专业化的团队,开展劳动精神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劳动知识,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高校应不断地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整合,使得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与其进行融入,丰富劳动教育资源体系。

其次,学生的成长除了需要学校的不断关注外,还需要家庭的参与。加强家校合作模式,要让家长明确好劳动教育的意义,认识到其重要性,与学校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与劳动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时要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结合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在问题中进步,提升自己实践能力。高校通过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融合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保障。

结语: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把握好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中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与实践能力。当前,高校在开展教育课程时需要依照相关政策指导,开辟多元化的劳动实践场所,完善教师团队建设,培育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积极推进劳动教育体系的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舒敏.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J].大学,2024,(15):148-151.

[2]莫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入路径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4,(12):178-179.

[3]王素君.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公关世界,2024,(14):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