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念在老年医养结合模式中的实践路径
路莹
山东协和学院 医学院 教师
摘要:中医“治未病”理念是中华医学的重要思想精华,其强调通过调养身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来实现疾病的防控与健康促进。在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单纯的医疗照护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医养结合模式应运而生。如何在医养结合中有效融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成为推动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梳理“治未病”理论内涵,结合老年群体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探讨其在老年医养结合中的实践路径,包括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康复调养及心理关怀等方面。研究发现,将“治未病”理念与医养结合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能推动中医药服务在养老领域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发展。未来应加强政策引导、资源整合与科技赋能,为老年医养结合模式注入持续动力。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老年医学;医养结合;健康管理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数量逐年攀升,老年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议题。老年人不仅易患多种慢性病,而且常伴随多病共存、功能退化、心理孤独等问题,单纯依赖医疗资源或养老机构已难以满足他们的综合需求。医养结合模式作为应对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探索,强调医疗与养老的深度融合,既关注疾病治疗,也强调生活照护。然而,现实中医养结合往往过于重视医疗救治,而忽视了健康维护与疾病预防的前置环节,导致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改善有限。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不仅契合医养结合的核心目标,也为老年健康服务提供了独特思路和可行路径。如何将“治未病”的思想系统化嵌入老年医养结合中,成为提升老年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
一、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论基础与现代价值
“治未病”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黄帝内经》,强调通过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从理论上看,它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未病先防”,即通过调摄情志、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等方式预防疾病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在疾病早期采取措施防止其恶化;三是“瘥后防复”,强调康复阶段的巩固与调养,防止疾病复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老年慢性病多与生活方式、免疫功能下降、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正是“治未病”理念所能干预的重要环节。通过发挥中医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优势,“治未病”能够从源头改善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率和复发率,为医养结合提供系统化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老年群体健康特点与“治未病”应用需求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呈现出“正气渐衰、阴阳失调、痰瘀互结”的病理特征,常表现为慢病多发、康复周期长及心理脆弱。与青年群体相比,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及生活习惯不良的影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往往贯穿晚年生活,不仅降低生活质量,还增加家庭与社会的负担。在此背景下,单一的疾病治疗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中医“治未病”理念恰好能够通过整体干预和动态调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系统的健康支持。例如,通过日常膳食调理实现“食养结合”,通过情志疏导与心理调适提升精神状态,通过推拿、针灸、太极等方式促进机体功能恢复。这种多维度的干预模式,不仅有助于疾病防控,也能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治未病”在老年医养结合模式中的实践路径
在医养结合中落实“治未病”,需要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健康管理手段有机融合,构建覆盖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促进体系。具体路径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个性化干预方案。通过中医体质辨识,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形成科学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并定期随访动态调整。二是推动中医药预防干预在养老机构的应用。养老机构可设置中医健康管理室,引入中药茶饮、膏方调养、经络保健等服务,帮助老年人实现日常调理。三是强化疾病早期干预,发挥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在功能康复中的作用,避免疾病恶化或功能进一步退化。四是注重心理健康的“治未病”,通过太极、气功、冥想等中医特色运动,帮助老年人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五是依托信息化技术,建设“智慧养老”平台,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线上健康咨询、远程监测和智能预警,实现医养服务的连续性与可及性。
四、推动“治未病”理念融入老年医养结合的保障机制
在实践层面,推动“治未病”在医养结合中的应用,需要政策、机构与社会多方面协同。政策层面,应加大对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制定中医治未病服务标准与规范,保障其在医养结合中的地位。机构层面,应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深度合作,引入中医药专业团队,提升服务供给能力。教育层面,应加强老年医学与中医药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培养既懂中医又具备现代健康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层面,应通过健康教育与文化宣传,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对“治未病”理念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推动形成“以预防为先”的健康观。科技层面,可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可穿戴设备,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测,为“治未病”干预提供科学数据支持。这些保障机制的建立,将为“治未病”理念在医养结合中的落地提供坚实支撑。
五、案例探索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部分地区和机构已开展了“治未病”在医养结合中的探索。例如,北京、上海等地部分养老院引入中医药调养项目,结合体质辨识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服务;江苏、浙江等地推动“医养结合+中医药”的综合示范项目,强调慢性病防控与中医调养并重。这些实践表明,“治未病”理念在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减轻医疗负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与中医药融合的制度体系,推动区域性“治未病”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应加强中西医协作,探索基于循证医学的综合干预模式,提升中医“治未病”在老年医学领域的科学性与说服力。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中医“治未病”与医养结合的深度融合,将为我国老龄社会提供更具中国特色的健康养老方案。
结论
中医“治未病”理念强调以预防为核心、以整体调养为重点,与老年医养结合模式的目标高度契合。通过健康档案建立、个性化干预、早期干预、心理调适与智慧平台建设等路径,“治未病”能够在医养结合中发挥独特优势,有效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实践表明,其应用不仅能缓解医疗资源压力,还能推动养老服务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治未病”理念的推广还有助于引导社会健康观念的转变,让老年人及其家庭更加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健与健康管理,从而减少因疾病带来的沉重负担。此外,中医药在调节体质、延缓衰老和改善心理状态方面的优势,能够帮助老年人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幸福感。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与科技赋能,推动“治未病”理念在老年医养结合中的标准化与体系化发展。通过中西医结合、医养结合与科技融合的多重路径探索,逐步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健康养老模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健康保障新格局,使老年人能够在健康、尊严与和谐的环境中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马福云.我国城市社区医养结合的创新实践与优化策略[J].人民论坛,2025,(10):52-57.
[2]张一雯,李哲,薛文婧.中医药服务参与医养结合机构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5,49(01):16-19.
[3]尹艳红.我国医养结合政策演进及其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2024,40(07):102-112.DOI:10.19735/j.issn.1006-0863.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