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爱发脾气的孩子”案例分析

作者

边玉洁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幼儿问题行为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乱发脾气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于幼儿发脾气行为诊断,并结合相关因素提出一定的策略来改正幼儿乱发脾气的行为,从而促进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问题行为;乱发脾气;案例分析;策略

1 案例正文

1.1 案例描述

案例一:早操时,忽然听到文文“哇”大哭,我过去询问原因,文文说明明打他,于是我去问明明发生了什么事情,明明说是文文先打的他。于是,我又去问文文:“你有没有打明明?”文文说:“是明明先打的小瑞。”于是我说“明明打小瑞是他不对,但是你打了明明,你觉着正确吗?”明明此时不仅开始哭也开始喊叫,我将他带到一边,试图说理、安抚,然文文一直不回应,我试图走开,文文发出尖锐的叫喊声,我转过头不再看他。好一会儿,我再观察文文,他在花丛边不说话也不玩了,又过了一会儿,音乐声响起就开心的去做早操了。

案例二:文文在和迦迦在建构区搭建城堡,璐璐不小心撞了文文一下,城堡塌了一大部分,文文马上大哭起来并向我告状,我稍微安慰了几句并让璐璐向他道歉,鼓励他重新搭座更大的城堡,可是文文还是在哭,我提议同他一起搭建,可文文还是在掉眼泪甚至开始踢腿有要在地上打滚的倾向,我就请他去卧室冷静下,慢慢的随着我们的“拍歌”游戏(随着音乐停止两个幼儿找对到对方手掌拍手的游戏)进行,文文来到我们游戏周围,让他加入,他撅着嘴不高兴也不加入。后来小朋友喝水去厕所时,他又犯倔不喝水,还在一边生闷气,不说话,怎么哄也不开心,直到加餐时还是不说话,但吃完加餐后我再观察他,情绪变好了。

案例三:晚饭时,文文拿着自己的小汽车在餐桌上玩。“文文,赶紧把玩具收拾好,该吃饭就好好吃饭,吃完饭再玩。”文文不搭理爸爸。爸爸见文文还在玩,便走到朗朗身边严厉地说:“文文,你听见我说话了吗?”文文还是没有反应,拿着小汽车绕着勺子转圈。爸爸很生气地抢走了文文手里的玩具说:“你这次要是不好好吃饭,那你以后都别玩了。”话音刚落,文文马上嚎啕大哭起来,并且直接做到地上开始搓脚,边哭边喊“我不,我不。”这时奶奶赶紧走过来把爸爸手里玩具拿过来给文文说:“给,给,文文,没事咱先玩,一会再吃。”

1.2 个案背景

文文,男,4岁,在幼儿园上中班,独生子,性格外向,活泼好动,虽然父母工作繁忙,所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因此,爷爷奶奶对于文文十分宠爱,对于文文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

2 诊断分析

2.1 问题行为诊断

发脾气是指儿童在面对某件让他不高兴的事件时,出现的一系列激烈的行为反应。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虽然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幼儿认知以及语言表达等生理方面原因,幼儿发脾气很常见,但是案例中文文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只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表现出像嚎啕大哭、搓脚、哭闹、喊叫甚至打滚等激烈的行为,并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与普通幼儿相比明显是一种过度且不恰当的行为,如果幼儿经常性的面对不如意情况就大发脾气就是一种问题行为。

2.2 问题行为分析

2.2.1理论依据

心理学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2-7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此时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幼儿只能依据自己对事物的认知理解来发表看法,而无法理解别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并且由于此时幼儿思维发展不完善(不守恒、不可逆、自我中心),使得他们在考虑任何问题时主要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事物认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2.2.2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

(1)幼儿自身特点

自我中心是一种个体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客观现象,是一种稳定的、无意识的认识错觉。基于幼儿的自我中心的特点,幼儿主要以自我定向目标为主来调节和表达情绪。在案例中,文文在面对自已不满意的状况时,表现出的大哭、撅嘴、踢腿、不高兴就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幼儿想获得他人注意

由于幼儿的不成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旦幼儿发现适宜方式得不到回应,但发脾气会引起成人回应与关注后,幼儿就会自行塑造成这样的行为方式。即幼儿只要想得到成人或者他人的回应与关注,就可以通过发脾气来获得。

(3)教师不合理的应对策略

教师应该能捕捉幼儿发脾气的原因,合理的解决并帮助幼儿改正乱发脾气的行为。在案例中教师对于文文发脾气的行为,多是采用询问原因、说理、冷处理的办法,并没有使文文得到真正的在理解其情绪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教师总时采用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缺乏灵活性,缺乏对于策略有效性的重视。

(4)家长教育的不一致性

家长教育一致性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对于幼儿要求具有一致性。父母的严格要求与祖辈间的溺爱会让家庭成员发生争吵,无形中会让幼儿学习这种吵架的行为,并且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不一致性会给幼儿造成混乱,让幼儿形成“两面派”。

2.2.3总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子目标身心状况的目标之一是:情绪安定愉快。指出各年龄阶段幼儿在情绪调节发展上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3-4岁幼儿情绪在成人帮助下能够保持平静;4-5岁幼儿在成人提醒下调节情绪。案例中文文其情绪应该能达到在成人帮助或提醒下调节情绪,保持平静的水平。但是其实际情况是幼儿出现乱发脾气,不能进行情绪调节的情况,属于明显的情绪问题。若不解决幼儿乱发脾气的问题,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交往,严重的话会产生其他的问题行为。

3 改进行动

3.1 行动目标

家长与幼儿教师紧密交流,找出幼儿出现这种行为的可能原因,并通过家园合作,使幼儿能停止乱发脾气的行为,能在成人提醒下调节情绪并学习适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3.2 行动实施

3.2.1深入观察

针对幼儿发脾气的现象进行观察,了解幼儿在什么情况下会发脾气,会对谁发脾气,发脾气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发脾气时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幼儿发脾气时家长或者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发脾气后幼儿有什么样的反应。通过对于以上问题的仔细观察,可以找出一定的策略来解决幼儿乱发脾气的问题。

3.2.2找基准线线

在改变幼儿某种行为之前,预先了解幼儿某种行为的实际发生的程度,以此作为基准点,教师与家长进行干预,通过教师与家长干预前后幼儿此行为情况作对比,从而来了解策略实施的效果。

观察幼儿发脾气行为的频次以及持续时间,计算平均值:幼儿发脾气持续总时间/幼儿发脾气频次=幼儿发脾气持续平均时间

3.2.3行动策略

(1)理解幼儿情绪,采取合理策略应对

当幼儿出现发脾气的行为时,一方面,教师和家长控制自己情绪,明确幼儿有这样的问题行为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就幼儿不同反应采取不同策略。

①安抚法

安抚法是通过温柔的语言、柔和的表情以及适当的肢体动作,像轻轻拥抱、拍拍后背、牵牵小手等行为安抚幼儿,让幼儿平复情绪的方法。幼儿平复情绪后了解幼儿发脾气的原因,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回应。并用明确的语言告知幼儿通过发脾气解决问题是错误的行为。

②忽视法

忽视法是指幼儿发脾气时,教师家长冷处理,明确幼儿发脾气行为是错误的,从而采取忽视幼儿发脾气的行为。让幼儿自己明白发脾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从而减少或者停止这种行为的策略。

③转移注意力法

3~6岁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力易被一些新鲜、奇特、富有刺激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新奇的刺激,例如颜色对比明显的绘本、新奇的小乐器、幼儿未玩过的游戏等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转变幼儿行为。

(2)帮助幼儿学会适宜方式应对不良情绪体验

知情: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对生气、受挫等消极情绪有明确认识,并认识到在面对不如意时采用发脾气的行为是错误的。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看视频、绘本、开展认识情绪等集体活动等手段让幼儿认识到发脾气的危害,从而产生合理表达的情感。

意行:幼儿一旦要触及发脾气的情形,教师或成人立即采取一定措施防止其发脾气状况出现。例如,避免别人攻击性行为,避免别人的争抢行为等;若是未及时阻止,教师或者成人与幼儿立即谈话,让幼儿深呼吸并让幼儿以语言描述此时的感受,自己认同他,并告诉他,你理解他,了解此时他很生气。等幼儿情绪平复后讨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做,并约定实施。

(3)强化适宜的行为

主动与幼儿沟通,关注幼儿的适宜行为并及时进行表扬,例如,帮助整理玩具、和小伙伴友好互动、主动帮小朋友解决问题等等,让幼儿感知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并且如果幼儿在极容易引起自己发脾气行为时采取了一定控制措施时,对幼儿及时进行表扬。除此之外,对班级里能控制自己脾气,合理表达自己情绪的幼儿进行表扬。

(4)家长学习情绪调节相关知识,做好榜样示范

家长的言行举止、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到幼儿情绪发展。因此,家长要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情绪调节的知识,保证自身不乱发脾气,通过言传身教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并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幼儿控制情绪的策略。

(5)家园合作,教育要求一致性

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健康的教养方式、一致的教育要求等来帮助幼儿改正发脾气的问题行为。面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家长要根究要求的合理性来判断是否满足幼儿,避免因为幼儿发脾气就满足幼儿不合理的要求。并且及时与教师沟通,让家长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在园表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地应对问题。

参考文献:

[1] Eva Essa.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应对:教师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185.

[2] 郭芳,李琰.幼儿品行障碍问题现状的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3,02:69-70.

作者简介:边玉洁(1995-),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