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师海英

呼伦贝尔学院 文学院 021008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部在《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明确提出“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融合”的纲领性要求。新文科建设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旨在促进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技术深度渗透至文秘行业,传统秘书工作场景加速智能化转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新文科背景下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1.1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

新文科建设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新文科具有创新性、发展性、融合性、战略性的特点,新文科概念的提出对于学科建设,对于不同专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核心内涵包括:一是打破学科界限,促进文科内部各学科之间以及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二是聚焦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文科人才;三是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1.2 新文科背景下“秘书+”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即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培养过程(课程体系和培养手段)、培养机制、培养评价等基本要素。秘书学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掌握秘书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办公事务处理,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组织中从事秘书及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构建人工智能融入的秘书 + 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改革传统教学教学内容以秘书学 + 管理学,秘书学 + 数智人文等学科融合交叉为目标,构建秘书 + 行政管理,秘书 + 经济管理,秘书 + 人力资源管理,秘书 + 文化创意产业,秘书 + 汉语言文学,秘书 + 新媒体,秘书 + 法学等课程体系,满足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

2. 新文科背景下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传统秘书学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办公事务处理能力的秘书人才。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市场对秘书人才的需求已发生深刻变化,不仅要求其具备传统能力,还需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等新兴技能。当前,部分高校秘书学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及时适应这一变化,导致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课程体系的不完善。现有的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设置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对新兴技术知识的学习需求。多数高校仅开设了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对于人工智能在秘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如智能文档处理、智能会议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较少涉及。此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缺乏跨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的滞后。在传统秘书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人工智能赋能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技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缺乏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导致其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师资队伍的不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秘书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多数高校秘书学专业教师的知识背景主要集中在传统文科领域,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融入人工智能相关内容。此外,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秘书工作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不够准确,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2.2 人工智能为秘书职业带来的机遇

工作内容与方式的转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传统秘书工作中的大量重复性、机械性事务,如文档处理、数据录入、日程安排等,均可由智能办公软件高效完成。例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实现语音与文字的快速转换,帮助秘书轻松完成会议记录以及会议纪要的整理;借助 AI 大模型写作公文、讲话稿等常用文稿;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智能办公系统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和用户习惯,自动进行资源调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秘书工作的重点将逐渐向战略规划、决策支持、沟通协调等高端领域转移,要求秘书具备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职业能力要求的提升。人工智能时代,秘书除须具备传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掌握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应用能力,如熟练使用智能办公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同时,面对海量信息的快速筛选和处理需求,秘书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感知能力和高效的信息整合能力。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在办公领域的广泛应用,秘书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能力,能够与智能机器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

3. 人工智能赋能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智能时代需求

新文科背景下,秘书学专业应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重新审视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秘书学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技能,能够熟练使用智能办公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智能化;二是具备良好的文字处理和沟通表达能力,能够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工具撰写高质量的公文、报告等文档,并进行有效的沟通协调;三是拥有较强的信息管理能力,能够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快速筛选、整理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四是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各种问题,推动工作创新发展;五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在人机协作的工作环境中,坚守职业操守,保障信息安全。

3.4 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3.2 优化课程体系,融入人工智能元素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跨学科的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在保留秘书学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等相关学科的课程,实现文科与理工科的有机融合。例如,开设“人工智能基础”“智能办公技术应用”“数据分析与处理”“数智人文”“数智伦理与法制”等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为其在秘书工作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整合课程内容。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在“秘书实务”课程中,增加智能办公软件的操作与应用、智能会议管理、智能文档处理等内容;在“公文写作”课程中,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写作工具,讲解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公文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在“信息管理与档案管理”课程中,加强对人工智能在信息收集、筛选、分析和利用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管理以及档案管理方面的能力。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秘书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其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开发特色课程。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发具有特色的人工智能与秘书学融合课程。如开设财经类课程,辅修财会类课程,可开设“财经智能办公应用”课程,重点介绍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务报表分析、财经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对于地处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校,可开设“文化产业智能秘书实务”课程,探讨人工智能在文化项目策划、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应用。特色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满足市场对多样化秘书人才的需求。

3.3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采用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应用知识。在秘书学专业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基于人工智能应用的项目任务。例如,要求学生运用智能办公软件完成一个企业的办公流程自动化设计项目,或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某一组织的运营数据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推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教师可收集整理人工智能在秘书工作中应用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如分析某企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会议的智能化管理;或探讨某单位在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办公时出现的信息安全问题及解决措施。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增强其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秘书工作中应用的感性认识。

利用AI 工具变革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利用线上教学资源。教师可通过在线课程平台,选取与人工智能和秘书学相关的优质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教学辅助工具,如智能教学平台、智能辅导系统等,在教师的网络平台开发教学小助理智能体,使用人机交互技术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创造出更吸引青年学生的对话式学习空间,用数字闯关智能体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学习轨迹、互动答题进行动态追踪,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目标实现中的量化指标,对于目标实现不理想的学生,平台可自主生成更通俗易懂的案例解析;对于目标达成好的学生推送更有深度的拓展资料。AI 工具的利用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满足“数字原住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加大对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投入,打造智能化的秘书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智能办公实训室或改造原有实训室,配备先进的智能办公设备和软件,如智能会议系统、智能文档处理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秘书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流程。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开发虚拟秘书实践教学项目,引进专门公司开发的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中体验秘书工作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的合作,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接触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学校与实习基地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秘书工作中的创新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开展与人工智能相关实训活动。举办秘书工作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和运营,如参与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信息管理平台优化等项目。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开展教师培训与进修。学校应定期组织秘书学专业教师参加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培训与进修活动,如参加学术研讨会、培训班、企业实践等,让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应用成果,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开展人工智能与秘书学专业融合的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通过 AI 工具和开发智能体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具有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同时又具备秘书学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能够为秘书学专业教学带来新的理念和方法,促进跨学科教学和研究的开展。此外,还可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和高级秘书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授课或举办讲座,为学生传授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

3.6 重构评估框架,突破单一量化评价

建立“四维评价”模型。包含知识掌握度、行为践行度、师生互评、成长增值度四个维度,权重可视情况分配。知识检测仍采用智能系统评测,增加开放式AI 对话测评。行为践行度,包括实训课情景模拟 + 见习和实习 + 技能大赛实训 + 校外社会实践环节,数智操作情况的等级测量。教师对学生数智的表现力做出评语,学生则评价数字化教学获得感。成长增值度侧重纵向比较,用 AI 追踪学生三年间变化。要设置人工复核环节,建立动态指标调整机制,每学期根据上期评估效果人工修订各维度权重,避免形成固化评价标准。

结论

新文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为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改革路径,能够有效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出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秘书人才。高校应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创新趋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秘书学专业向新文科发展目标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刘圆芳,王娇芬 .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融合育人模式探索— 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秘书学专业为例[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11).

[2] 黄平.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秘书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3(5).

[3] 武思.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J]. 新思路,2025(21).

[4] 新文科建设:“ 新” 从何来,通往何方 [EB/OL]. 光明日报 .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 03/20/nw.D110000gmrb_20210320_1- 10.htm.

[5] 陈凡, 何俊. 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8).

本文是呼伦贝尔学院第八届教研课题“ 新文科背景下秘书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Y ZC2021045)结题成果。

作者简介:师海英(1978 年 8 月),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秘书学、写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