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正式与非正式双轨导师制对青年员工职业发展的影响

作者

黄芳

南京天则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210000

在数字化转型与“人才战”背景下,新生代员工的“个性化需求”与“职场适应慢”矛盾突出,导师制作为连接“经验传承”与“青年成长”的桥梁,被企业广泛应用,但正式与非正式导师制的功能边界模糊,企业常陷入“重正式轻非正式”的误区。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正式导师制

由企业通过制度明确规范的导师模式,具有三大特征:组织主导性(企业指定导师与 mentees 配对,明确双方职责)、内容结构化(制定标准化带教计划,如月度培训主题、季度考核目标)、过程可控性(HR部门跟踪带教进度,定期评估效果)。

(二)非正式导师制

基于人际关系自发形成的导师模式,具有三大特征:自愿性(青年员工与导师因兴趣、需求自主建立联系,无强制要求)、内容灵活化(指导内容围绕青年员工实际需求展开,如跨部门协作技巧、职场人际关系处理)、场景多元化(指导场景包括日常聊天、项目合作、业余交流等,无需固定流程)。

(三)双轨导师制

企业同时推行正式与非正式导师制,两者协同互补的培养模式:正式导师制提供“基础保障”(如岗位技能培训、企业制度讲解),确保青年员工达到岗位基本要求;非正式导师制提供“个性化补充”(如职业发展建议、跨领域知识分享),满足青年员工差异化需求。双轨导师制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制度设计促进两者联动(如正式导师鼓励mentees 寻找非正式导师,非正式指导内容可纳入正式带教评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网络。

二、正式与非正式双轨导师制的运作机制

(一)角色分工:明确两类导师的核心职责

1. 正式导师:“基础培育者”与“制度衔接者

正式导师多由企业指定的部门资深员工或管理者担任,核心职责包括:岗位技能带教、企业规则传递、过程跟踪与反馈,确保培养过程可控。

2. 非正式导师:“个性化指导者”与“资源链接者”

非正式导师多为青年员工自主选择的跨部门前辈、业务骨干或行业专家,核心职责包括个性化需求响应、隐性知识传递、资源网络搭建,为青年员工链接跨部门资源,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

(二)内容互补:覆盖青年员工全维度发展需求

正式导师制与非正式导师制在指导内容上形成“基础- 拓展”“共性- 个性”的互补关系,具体内容包括:

1. 岗位必备技能(如操作流程、工具使用)、通用基础能力(如文档撰写)

2.岗位拓展技能(如数据分析进阶、客户谈判)、软技能(如团队协作、压力管理)

3. 企业内部职业路径(如晋升等级、岗位轮换规则)

4. 行业发展趋势、跨领域职业可能性(如技术岗位转产品岗的路径)

(三)流程联动:实现两类导师制的协同运作

1. 目标对齐阶段:企业在青年员工入职初期,组织正式导师、青年员工及 HR 共同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同时,正式导师根据目标,建议青年员工结合兴趣选择非正式导师,确保两类导师的指导方向与青年员工目标一致。

2. 过程联动阶段:青年员工定期向正式导师汇报学习进展,同时将非正式导师处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正式工作,并反馈给正式导师;正式导师根据反馈,调整带教计划,并鼓励青年员工与非正式导师深化交流,形成“学习- 应用- 反馈- 调整”的闭环。

3. 结果整合阶段:季度 / 年度评估时,正式导师结合青年员工的岗位绩效与跨领域能力提升,给出综合评价;HR 部门将双轨导师制的参与情况与青年员工的晋升、培训机会挂钩,强化双轨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三、正式与非正式双轨导师制对青年员工职业发展的具体影响

(一)促进职业能力“全方位、快节奏”提升

1. 加速岗位胜任力达标,正式导师制通过标准化带教,帮助青年员工快速掌握岗位必备技能,缩短“适应期”。

2. 拓展能力边界,提升综合竞争力,帮助其突破岗位局限。

3. 提升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双轨导师制通过“常规指导 + 灵活启发”的组合,培养青年员工的思维能力。正式导师教授“标准化问题解决方案”,帮助青年员工建立基础思维框架;非正式导师则通过分享“非常规问题的应对经验”,引导青年员工跳出固定思路。

(二)强化职业认同“归属感与价值感”双重构建

1. 增强组织归属感,降低离职意愿

正式导师制通过“制度性关怀”(如定期沟通、工作支持)帮助青年员工快速融入企业;非正式导师制通过“情感化互动”(如分享职场心得、生活交流)让青年员工感受到组织的温度。数据显示,推行双轨导师制的企业,青年员工年度离职率平均为 12% ,较行业平均水平( 25% )降低13 个百分点。

2. 明确职业价值,提升工作投入度

双轨导师制通过“纵向引领 + 横向参照”,帮助青年员工认识自身职业价值。正式导师从“岗位贡献”角度,讲解工作对企业的意义(如“你的代码优化能提升产品运行效率,影响百万用户”);非正式导师则从“行业发展”角度,分享职业成长故事(如“我从技术岗转产品岗,用技术思维解决用户问题,实现了更大价值”)。问卷调查显示,参与双轨导师制的青年员工中, 72% 认为“清晰了解自身工作的价值”,工作投入度(如主动加班、提出创新建议)较未参与员工提升 30% 。

(三)推动职业规划“从模糊到清晰”的落地

1. 明晰短期目标,避免“盲目工作”

正式导师结合岗位要求,帮助青年员工制定阶段性目标(如“3 个月内通过技能考核,6 个月内独立负责任务模块”);非正式导师则根据青年员工兴趣,调整目标细节(如“如果你想往管理岗发展,现在可以多参与团队协作,积累经验”)。访谈中, 90% 的青年员工表示“双轨导师制让我知道每个阶段该做什么,不再像以前那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2. 探索长期路径,减少“职业迷茫”

非正式导师制为青年员工提供跨领域视角,帮助其探索长期职业可能性。例如,某广告公司的青年文案,在正式导师指导下提升文案撰写能力的同时,通过与创意总监(非正式导师)交流,了解到“文案 -创意组长 - 创意总监”的职业路径,同时也知晓了“文案转品牌策划”的可能性,最终明确了“5 年内成为创意组长”的长期目标。问卷调查显示,参与双轨导师制的青年员工中, 65% 能清晰描述“3-5年职业目标”,较单一导师制员工( 38% )提升27 个百分点。

3. 获得资源支持,加速目标落地

双轨导师制为青年员工提供“制度内 + 制度外”的资源支持。正式导师可推荐青年员工参与企业内部培训、项目;非正式导师则能链接跨部门资源、行业人脉。例如,某金融企业的青年员工在正式导师推荐下参与“新人成长计划”,同时在非正式导师(风控部门经理)的帮助下,获得了参与风控项目的机会,不仅提升了能力,也为后续转岗积累了资本。

【参考文献】

[1] 导师制对员工及导师的好处 [J].book118,2025-02-18.

[2] 导师制对员工发展影响研究 [J].max.book118,2021-10-24.

[3] 金融行业内的职业发展导师制度是怎样的 ?[J]. 百度百家号 ,2024-10-14.

[4 企业导师制与新生代员工组织社会化的关系 [J]. 百度百科 ,2025-06-05.

[5] 企业师徒非正式指导关系的形成及其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影响[J]. 万方数据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