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回忆性散文深度学习的三种有效路径

作者

董芳莹

宁波市奉化区锦屏中学

回忆性散文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课本中的回忆性散文大多选自经典名篇,王荣生教授认为“回忆性散文表达作者主观情感,有着两重叙述视角”,这是吸引老师教学和学生阅读的方面。当前回忆性散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课堂抛开了最核心的语言和情思体悟,反而让学生概括人事物,体味个别语言,分析得出作者的浅层情感,学生再以这类散文作跳板生硬地谈感想。这样的学习是浅层学习,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对这类散文也产生了畏难情绪。如何该准确把握回忆性散文深度学习的路径,笔者认为语言是关键。

一、双重视角解读:围绕“文眼”设计问题链

回忆性散文是作者回忆过去获得别样生命体验的过程,所以在这类文章中既有过去的“我”,也有现在的“我”。两个“我”共同构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交织其中,又互有区别。这情感张力给了学生探索文本的空间,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与文本、作者对话过程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

1. 关注交汇点,明确“文眼”。

回忆性散文有双重视角,两条视角会有一个交汇点,那就是两个“我”都在表达对同一个人、事、物的相似或者不同情感。这同一类人、事、物就是我们要关注的核心词。比如《背影》是作者朱自清回忆八年前看到父亲背影写下的感受,核心词可以是“背影”。比如《阿长与 < 山海经 ≫≫ 中大鲁迅重点回忆小时候长妈妈给他买来的《山海经》,核心词可以是“《山海经》”。比如《秋天的怀念》中有个词语总共在文中出现两次,分别是:

①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第①句“好好儿活”是当时母亲对作者的期望,第②句是现在的作者懂得了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意义,这样两个词出现在两位主人公身上,指向不同阶段的作者和母亲对生命的认识,所以核心词可以是“好好儿活”。

2. 联接时空,设计问题链

回忆性散文中有些语句体现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感受,体现作者情感认知的变化。在教学问题设计时,要有明确的时间界限,才能引导学生关注到这些句子,从而激发学生体会两种情感冲突差异的兴趣。例如,《背影》中有这样几处话:

①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③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①处句子是当时作者的感受, ② 、③处句子是作者现在的感受。细读这两处句子能发现作者情感的区别。第①处表达作者为父亲的操劳感动、不忍。后两处句子表达除了感动,更有理解父亲,害怕天人永隔之意。这其中情感的区别就值得学生串联文本细细品读了。

在《秋天的怀念》中也有这样的不同时期感受的句子。比如:

①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诸如这样不同感受的句子还有很多,由此我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分别是:

①我有没有好好儿活?

②母亲想让我好好儿活的表现是

③母亲好好儿活了吗?

③现在的我懂得好好儿

四个问题都紧扣“好好儿活”这一核心词。第一问让学生探究作者在双腿瘫痪后的绝望的心境,由此展开的任务是让学生朗读文本,细读人物描写字词,发现作者对生命的感受。第二问、第三问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体味母亲的那份无助之下坚定的母爱表达,由此展开的任务是让学生反复研读,在字里行间体会母亲对自己生命和对孩子生命的看法。第四问是让学生理解母亲去世后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变化,理解菊花象征的深刻意蕴,并由此开展史铁生其他文本的研读。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由浅入深,反复研读文本,比较分析,体会作者的双重视角,并能因此拓宽阅读课外文本,展现高阶思维。

二、深入追问:读懂“他”亦是读懂“我”

回忆性散文的主角除了双重视角的“我”,还有一个就是回忆里的“重要他人或他物”。比如《老王》中的老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和寿镜吾老先生等,这些人物和地点也是主角。在阅读时,不可以忽视“他”的存在。因为他是当时事件发生的参与者,“我”情感变化的催化剂。但是现在教学中有几种倾向,读“他”忘记读“我”,读“我”忘记读“他”或者读“他”不够深入。

读懂“他”不是简单的根据作者描述来评价这一人或物,而是要品味出语言背后这一人或物的潜藏情感和隐形个性。比如《老王》这一课文中,同学们读完课文很快能发现老王善良、可怜的人物形象。这时候老师要领着学生进一步读懂人物。以名师肖培东执教课文《老王》为例:

师:“老王,这是不是你的家?”你怎么回答?

生9:是的,那是我的家。

师:是,那是我的家,有没有发现,文中老王竭力在避开哪个字?

生(齐):“家”字。

学习时学生一般只关注到这句话写了老王住所简陋,生活可怜。但是肖老师能够适时引导,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和老王对这个“小屋”的称呼不同。“家”和“那儿”这个词语值得比较探究。老王只称呼自己的住所为“那儿”却不是“家”他对住所的冰冷感,孤独下对家的渴望就能显现,这也是后文老王把作者一家当做家人的情感铺垫。老王临死前带着他认为的宝贵物品上门见作者最后一面的场景也就能够理解了。可惜作者一直没有领会、回报老王的这份情谊,才有后来的愧疚。所以深入语言读懂“他人”背后的隐藏情感,才能读懂“我”的双重情感。

三、关注闲言:透过字词,深入研读人物

回忆性散文除了作者回忆核心事件之外,还有许多看似闲言闲语的内容,这些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内容。这样“闲散”的话依旧指向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肖培东老师指出:“教学的精彩,不该只是解读上的精彩,更应是引导学生经由语言文字走向精彩的解读,借助文本的语言力量引导学生去品读。”当我们的课堂关注到这些细微之处的语言了,我们也就能慢慢走近作者内心了。

例如,《阿长与 ≺ 山海经 >》中,作者在前面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写作阿长与他小时候的交往,全然不提《山海经》,那这一部分内容的意蕴经常被我们老师忽略。课堂上老师经常让学生罗列一些有关阿长的事迹,摘取小鲁迅对阿长的评价就结束了。这样的表层学习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大鲁迅的情感。阿长繁琐规矩的背后体现的是阿长那颗炙热的心,现在的作者又怎么会感受不到呢?大鲁迅对阿长采用的细节描写,用“极其郑重、惶急”这样的词语,这样的大词用在个保姆身上,学生细读能感受到阿长对小鲁迅是关心不是故意为难,大鲁迅对阿长敬重的情感也就顺势能感受了。

又比如,《秋天的怀念》中,文章第一段的两句话经常被老师以动作描写简单赏析就结束了,这两句话同样值得深挖。笔者以《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来谈:

师: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我”没有好好儿活?

生:“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暴怒无常”。这一句可见我的脾气阴晴不定。师:嗯,找的很准确,但还不够具体点,能再找找吗?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个句子中的“突然、猛地、砸、摔”字词体现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他看到听到一些事情就能想到自己的腿瘫痪的事实,就要突然大发脾气了,体现作者的脾气是暴怒无常的。

师:好,回答得很好。你已经能抓住一些字词来细细品味了,老师还想问问你,作者砸的力气大不大,摔的范围广不广?

生:我砸的很用力,因为文中用了“砸碎”这个词,我摔的是“四周”的墙壁,可见我是朝四面八方乱摔东西了。

师:同学们平时心烦意乱时砸东西会把玻璃砸碎吗,会向四周的墙壁摔东西吗?同学们你们做做这样的动作看。

生:不会。

(生模仿做动作。)

师:这体现了什么?

生:作者的发脾气时,整个人已经处于很极端的状态了,好像已经是有点癫狂了。

师:是啊,我的脾气暴怒无常不单单体现作者随意发脾气,更体现他已经处于不受控的状态了。老师还有个疑问,开头第二句中的“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是不是有点重复,能不能删改成“望着和听着”,我们一起来朗读品味一下。

(生读。)

生:“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有一定延迟的效果,体现了作者是在望雁阵和听歌声这个过程中忽然发脾气,更能体现他的脾气暴怒无常。这些事物在作者看来都是刺激,他控制不住地发脾气。

生:“望着望着”和“听着听着”体现作者一开始可能状态还好,再望下去和听下去就发脾气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继续望和继续听心情就不好了呢?

生:他可能想到大雁会飞,自己却不能走;李谷一声音是甜美的,但自己生活是痛苦的。

师:是的,同学们说到了这些事物都是对他的刺激,作者对生活中这些事物已经不感兴趣甚至是厌恶的,所以走向了极端,可见他对生活的态度已经是?

生:绝望。

生:瘫痪这最深的痛一直萦绕在心间,作者已经对生活、生命产生了厌恶之情。

文中“我”的脾气暴躁学生读一遍就能读出来,不需要教师过多教学。上述教学片段是教师带着学生品味语言,来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层意蕴,符合单元要求。教师通过联结生活、删改字词这几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脾气的暴怒无常到何种程度,感知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这样学习又回到了主问题“好好儿活”的探究上,达到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的统一。在这里,语言的体味和作者独特情感的把握是统一的。这份感受是学生在叩问个别字词时自然所得,不是老师的说教。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

回忆性散文的深度学习是需要学生主动实践,通过品味精妙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核心情感,其最终目的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在回忆性散文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核心问题链,引领课堂螺旋上升,研读“重要他人”,细读闲言细语,能够引导学生去贴近“这一篇”课文,与作者的两个“我”进行心灵深处的对话。

参考文献

1. 肖培东.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M]. 长江文艺出版社,2022.

2. 教育部 . 语文课程标准(2011 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 贾龙弟 . 基于统编教材的回忆性散文教学建议 [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

4. 戴伶伊. 回忆性散文的情感解读策略[J]. 语文教学通讯,2020.

5. 王荣生. 散文教学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6. 金卫强. 初中散文深度学习的三种教学方法[J]. 语文学习,2019.

7. 李松林,贺慧,张燕. 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J]. 教育科学研究,2018(10).

8. 杨迅 . 高中语文现代散文的教学价值与实现策略 [J]. 语文教学通讯,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