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研究
韦炜
南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
引言
近年来,文化自信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内核,传统文化传承被提升至战略高度。幼儿阶段作为价值观与文化认知形成的关键期,其教育过程对个体文化认同的塑造具有奠基性作用。当前幼儿园课程体系中,传统文化内容多以碎片化形式存在,缺乏系统性融入;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特色发展的核心载体,其开发多聚焦于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利用不足。在此背景下,探索传统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深度融合,既是回应国家文化战略的现实需求,也是弥补当前幼儿教育中文化浸润缺失的重要路径。
1. 传统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关联概述
1.1 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幼儿教育价值
对于幼儿教育而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价值:在认知发展上,民间故事、传统儿歌等能丰富幼儿语言储备,传统手工艺如剪纸、泥塑可提升动手与空间认知能力;在情感培养上,通过感受家乡习俗、民族艺术,幼儿能萌发对本土文化的亲近感;在社会性发展方面,传统礼仪中的谦让、合作等理念,能助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浸润式的文化教育,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文化认同的根基。
1.2 园本课程的特点及开发原则
园本课程是幼儿园基于自身办园理念、地域特色及幼儿发展需求自主开发的课程,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针对性,紧密贴合本园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点;二是动态性,能根据幼儿反馈与教育实践持续调整内容,保持课程活力;三是整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将健康、语言、社会等领域目标融入主题活动。其开发需遵循三项原则:幼儿为本原则,内容难度与呈现方式符合 3-6 岁儿童认知特点,避免成人化解读;文化适宜原则,筛选与幼儿生活关联紧密的传统文化元素,如饮食习俗、节庆游戏等;实践性原则,强调做中学,通过操作、体验等方式让幼儿感受文化,而非单纯知识灌输。
2.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传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开发,需构建科学的路径体系,从目标、内容到活动设计形成完整链条,确保文化元素与幼儿发展需求有机结合。
2.1 课程目标的设定:兼顾文化传承与幼儿发展
课程目标需实现双重维度的统一。在文化传承维度,聚焦让幼儿感知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如能说出 3-5 个传统节日名称及习俗,辨别 2-3 种民间艺术形式;在幼儿发展维度,注重提升观察力、动手能力等,如通过剪纸活动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目标设定需分年龄段细化:小班侧重感知体验,如在春节主题中感受团圆氛围;中班强调简单表达,能用语言描述端午粽子的制作过程;大班注重初步创造,尝试改编民间童谣。
2.2 课程内容的筛选:适宜幼儿的传统文化素材选取
素材筛选需遵循生活化、趣味化、本土化原则。优先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内容,如饮食文化中的饺子、月饼制作,服饰文化中的虎头鞋、肚兜样式;注重趣味性,选取包含游戏元素的素材,如民间童谣《拍手歌》、传统玩具陀螺玩法;挖掘本土特色,如陕北园所融入安塞腰鼓节奏,江南园所引入油纸伞绘画。避免选取抽象、复杂的内容,如深奥的传统哲学思想、繁琐的礼仪规范。素材呈现形式需直观,以图片、实物、视频为主,辅助幼儿理解。
2.3 课程活动的设计: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体验形式
活动设计强调多感官参与,采用游戏、操作、表演等形式。游戏类活动,如模仿舞龙动作的体育游戏,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年兽”传说的角色游戏;操作类活动,如用彩泥捏制生肖、编织中国结;表演类活动,学唱传统儿歌、编排皮影戏片段。活动时长需符合幼儿注意力特点,小班控制在15 分钟内,中大班不超过25 分钟。同时,注重活动的连续性,围绕同一文化主题设计系列活动,如清明节主题,先通过绘本了解习俗,再动手制作纸鸢,最后户外放飞,让幼儿在连贯体验中深化认知。
3.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需从活动组织、环境创设、教师发展等多方面入手,确保传统文化融入园本课程落地见效。
3.1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以传统节日为节点,构建主题教育体系。春节期间,开展“年味儿”系列活动:布置春联、窗花,亲子共同制作红包;邀请家长讲解“年”的传说,幼儿用绘画表现过年场景。端午节,组织包粽子(可用彩泥模拟)、系五彩绳活动,观看龙舟赛视频。节日活动需注重幼儿参与感,减少单纯观赏环节。活动后,将幼儿作品布置成展览,如我们的春节画展,强化活动记忆。通过节日的周期性重复,帮助幼儿逐步理解其文化内涵。
3.2 将民间游戏融入日常教学环节
筛选适合幼儿的民间游戏,融入一日生活各环节。晨间活动引入跳房子、踢毽子,锻炼肢体协调;过渡环节穿插手指谣、猜灯谜,培养语言能力;区域活动设置“民间游戏角”,投放七巧板、九连环等材料。教师需对传统游戏进行适当改编,降低难度,如滚铁环可用塑料环替代,跳皮筋简化规则。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受传统文化,如玩击鼓传花时,介绍其在传统聚会中的作用,让游戏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载体。
3.3 创设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园所环境
环境创设遵循渗透式原则,让幼儿在日常中感受文化。户外场地绘制传统图案地面,如八卦图、祥云纹;走廊布置传统文化长廊,展示幼儿制作的节气绘本、民间艺术作品;活动室设置“文化角”,摆放算盘、脸谱、传统乐器等实物。环境元素需自然融入,避免刻意堆砌,如将传统纹样用于窗帘、桌布装饰,用生肖形象设计班级标识。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如共同绘制“二十四节气”壁画,增强对文化环境的认同感。
3.4 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
通过培训、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定期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培训,邀请民俗专家讲解地方文化知识,组织教师参观博物馆、非遗展厅;开展教研活动,共同研讨传统文化活动设计,如集体备课传统服饰主题活动;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分享传统文化教学心得,汇编《幼儿园传统文化教学案例集》。鼓励教师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如收集民间故事、学习传统手工艺,将个人文化储备转化为教学资源。
结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需通过科学开发路径与多元实施策略实现深度融合。从目标设定到活动设计,从节日利用到环境创设,构建起适宜幼儿的文化浸润体系,可让幼儿在体验中感知文化魅力。这一过程既丰富了园本课程内涵,又为文化传承奠定启蒙基础。未来需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与形式,结合时代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呈现方式,让幼儿教育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 赵飞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有效路径 [N].中国文化报 ,2025-06-21(003).
[2] 栾德青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四季课程的实践研究 [J]. 文教资料 ,2025,(13):132-134.
作者简介:韦炜,性别:女,出生年月:1981 年11 月,民族:汉族,籍贯: , 职称:中小学二级教师 , 学历:本科学历,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