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档案编研工作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创新实践

作者

贺飞

准格尔旗干部人事档案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010300

一、引言

在文化传承的长河中,档案编研工作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它将分散、原始的档案信息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挖掘,以崭新的形式呈现给社会,赋予古老档案新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在新时代,深入探究其作用并推进创新实践,对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非凡。

二、档案编研工作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1 保存文化记忆

档案作为人类活动的原始记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档案编研通过对档案的整理、筛选和编纂,将这些珍贵的文化记忆系统地保存下来,防止其因时间流逝或其他因素而散失。比如,对地方历史档案的编研,能够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内容记录成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通过档案编研,将民族语言、服饰、歌舞等文化元素整理保存,使得这些民族文化得以延续。

2.2 传播文化知识

档案编研成果以通俗易懂、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便于大众理解和接受,成为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通过编研出版的书籍、举办的展览、制作的专题片等,将原本深藏在档案馆中的文化知识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例如,某市档案馆编研的城市历史文化丛书,详细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发展历程、重大事件等,让市民和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城市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一些档案馆还通过线上展览的方式,将编研成果推向更广泛的受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3 推动文化创新

档案编研工作并非简单的资料整理,而是在挖掘档案资源的过程中,为文化创新提供丰富素材和灵感。从历史档案中可以发现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为现代文化创新提供借鉴。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对传统建筑档案的编研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建筑作品。在文学创作领域,历史档案中的故事、人物等元素也常常被作家们挖掘利用,创作出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学作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

三、档案编研工作在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

3.1 传统观念束缚

部分档案工作者存在 “重保管、轻编研” 的传统观念,认为档案编研工作投入大、见效慢,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这种观念导致编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件汇编层面,无法充分发挥档案编研在文化传承中的深度价值。一些档案馆的编研项目多是应上级要求开展,缺乏自主策划和深入研究,难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编研成果。

3.2 技术应用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编研工作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然而,目前一些档案馆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不足,如档案数字化程度低、编研软件功能单一等。这使得档案编研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不能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档案中的潜在文化价值,也限制了编研成果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一些档案馆虽然进行了档案数字化,但在后续的编研过程中,无法有效整合利用这些数字资源,导致资源浪费。

3.3 人才队伍薄弱

档案编研工作需要具备档案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较强文字功底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许多档案馆的编研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匮乏。一些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编研知识和技能培训,难以胜任深度编研工作。人才的短缺使得编研工作难以向更高水平发展,无法推出高质量、有深度的文化传承成果。例如,在一些基层档案馆,编研人员往往身兼数职,缺乏专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编研工作中,且由于缺乏培训机会,业务能力提升缓慢。

四、档案编研工作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实践策略

4.1 创新编研理念

树立 “以用户为中心” 的编研理念,深入了解社会大众对文化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策划编研项目。关注社会热点和文化发展趋势,将档案编研与当下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例如,针对当前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关注,可开展关于传统养生文化档案的编研。同时,强化服务意识,将档案编研成果作为一种文化服务产品,通过多种渠道推向社会,提高其利用率和影响力。鼓励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新的编研思路和方法,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增强编研工作的创新性和活力。

4.2 加强数字技术应用

加大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投入,提高档案数字化率,建立完善的数字档案资源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档案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取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借助数字技术创新编研形式,如开发档案编研 APP,为用户提供便捷的移动阅读体验;制作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编研作品,让用户更直观地感受档案中的文化内容。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展档案编研工作在文化传承中的广度和深度。

4.3 拓展编研形式与内容

在编研形式上,除了传统的书籍、资料汇编外,积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制作微纪录片、开展档案文化讲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以微纪录片为例,其短小精悍、传播迅速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有效传播档案文化。在内容方面,拓宽编研领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历史等传统领域,还将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民间艺术、社区文化、家庭档案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档案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编研成果,丰富文化传承的内容体系。

4.4 加强人才培养与合作

加强档案编研人才培养,通过组织内部培训、选派人员参加外部学习交流活动、与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等方式,提升编研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机构的合作,如与文化部门、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开展档案编研工作。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升编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文化传承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五、结论

档案编研工作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具有保存文化记忆、传播文化知识、推动文化创新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档案编研工作在文化传承中面临着传统观念束缚、技术应用不足、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通过创新编研理念、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拓展编研形式与内容、加强人才培养与合作等创新实践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档案编研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发展中,档案编研工作应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持续创新,为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马会超 . 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档案的编研开发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8(08):79- 83.

[2] 陈茜 , 王茵 .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档案工作的编研开发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4):205- 207.

[3] 杜泳林 . 基于档案数智化开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 [J]. 山西档案 ,2025,(02):133-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