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情景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刘幸煜
义乌市望道小学 322000
引言
新课程教育改革下,小学音乐课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认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多项重要能力的重要使命[1]。而情景化教学以生动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充满新鲜感。以构建与学生自身生活紧密联系、饱含情感色彩的学习情境,将原本枯燥的音乐理论变成有形的内容,辅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知音乐的精神内涵。因此,因此,深入研究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情景化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音乐感知兴趣
生活化情景的创设是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情景化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因为音乐本身源于生活,将音乐学习融入学生生活的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亲和性[2]。教师可以从模仿生活实际入手,如节日庆典、自然声音、日常活动等,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去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感情。这样教学不仅便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还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音版《丰收的节日》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前准备关于丰收场景的图片或者视频,如金黄的麦田、硕果累累的果园、热闹的丰收集市等,在这样的意境中,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放映《丰收的节日》,进一步地巩固气氛。同时,学生在聆听中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这种情景下,心中喜庆的声音四溢、耳畔奔走的人们享受着辛勤的劳动与满满的收获。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丰收时的动作,如挥舞镰刀、搬运果实等,配合着歌曲的节奏律动。学生在这样生动逼真的生活化情景中,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丰收喜悦之情,对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有直观的理解,极大增加学生对这个旋律歌曲的青睐之情,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歌与乐的演绎活动中。
二、构建故事化情景,深化音乐情感体验
新课标小学音乐教学中,故事化情景的建立能够起到有效帮助。音乐是情绪的表现,故事则作为情绪内容的载体。用音乐作品的元素来编创相关的故事情节,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内容、内涵寓意等。教师可以采用或创编具有音乐特点且富有内涵的故事情节,将音乐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美妙。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引发学生在心理层面进行共鸣,也能增加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经验。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音版《顽皮的杜鹃》教学过程中,先用一段有意思的故事来导入课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特别顽皮的杜鹃鸟,它总爱在枝头欢快地跳跃,唱出美妙又俏皮的歌声。”接着,教师播放《顽皮的杜鹃》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安静的环境中用心绘制刚才描述森林画面,想象杜鹃鸟活跃跳跃的情景。当音乐旋律发生变化时,教师给予即时点拨:“现在加快了,是不是意味着杜鹃鸟玩得更欢快了呢?”音乐结束后,让学生述说自己心中的画面及感受。让音乐和故事连为一体,学生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森林当中一样,深深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跃动,并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与感受。
三、设计游戏化情景,强化音乐实践能力
游戏化情景的设计是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情景化教学的创新实践。因为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和互动。所以将音乐课中可以融入游戏中,在欢乐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音乐的操作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节奏、韵律等,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程度和团队配合意识。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节拍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和音乐实践能力,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音版《采菱》教学过程中,可设计“菱舟竞渡”游戏化情景。将学生分组,每组为一条“船”,以肢体活动展现划船节奏(如换脚、拍腿)并随歌曲的节奏吟唱主要歌曲旋律。教师用击鼓、三角铁(水的流速)“指挥”学生划船速度——当音值快时,加快划船速度;当音值慢时,放慢划船速度,以此让学生感受乐曲中强弱力度的转变。在副歌部分,每条“船”的学生合作完成二声部合唱,唱主声部旋律与伴奏声部旋律,让学生体味复调音乐的多重声音。游戏结束后,学生交流讨论比赛过程中是怎样运用肢体和歌声保持一致的,并归纳此歌的切分节奏、波动旋律特点。这种沉浸式体验既强化学生对江南水乡音乐风格的理解,又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协同能力与即兴创编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多样化情景化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带动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同时,情景化教学也为教师创造更大的教学发挥空间,推动小学音乐教学从传统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因此,教师将进一步优化情景化教学体系,探索更多适应不同教学场景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为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杨雯君. 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体验与情景融合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5,(02):70-72.
[2]郑小晴. 情景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学苑教育,2025,(03):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