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借果园基地劳动教育开展初中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

作者

赵玉雪

内蒙古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学校162650

前言: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常因内容与生活脱节导致学生兴趣不足,而果园基地的劳动实践恰好为语言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做中学”的跨学科融合,不仅强化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更通过劳动实践深化了对生态保护、团队协作等价值观的理解。如何系统设计果园场景下的英语跨学科教学,成为当前英语课程改革的焦点问题。

一、依托果园节气活动,组织“文化-语言-劳动”融合主题教学

果园里的农事活动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这里面藏着不少农耕智慧和文化韵味[1]。教师利用这样一种兼具自然属性和人文特色的资源,能规划出“文化探究—语言实践—劳动体验”三合一的教学框架,让学生在节气变换之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围绕“清明·果树锄草”教学活动,把气候特点、农事规律和英语语言学习融合起来,搭建起沉浸式的跨学科实践课堂,教师用英文绘本《The 24 SolarTerms》做文化导入,引领学生用双语解读清明节气的含义,“Clear and Bright(清明)”这个名称背后藏着气候密码,这时气温明显回升,雨水渐渐增多,土壤墒情正好,给果树根系吸收养分营造了重要条件。教师凭借动态图表和视频材料,分析清明前下雨有助于根系活跃,此时锄草可以削减杂草和果树抢水分,如果降雨晚到,土壤太湿就存在烂根危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分组讨论,写下自己认为的关键词,比如“soil moisture(土壤湿度)”“weed competition(杂草竞争)”“root absorption(根系吸收)”等等,初步形成农事英语词汇网。

为了增进跨文化认识,学生被分成小组去探究中西方春日农事习俗的差异,学生一边做一边用英语讲述动作步骤,诸如“We’re pulling out dandelions by the roots(我们正在连根拔除蒲公英)”或者“The soil here feels too dense(这里的土壤太紧实了)”,身体力行的时候,他们不但学会了专业术语的实际应用,而且体会到“顺应时序,尊重自然”的农耕智慧。

该活动把果园四季当作时空坐标,把语言学习融入文化探究和生态实践当中,学生一边记录节气变动,一边参加农业活动,这样就完成了从“fertilize(施肥)”到“soil pH(土壤酸碱度)”这类专业术语的吸收,而且通过比较中西方农事习俗,体会到人类和自然互动的不同形式。

二、构建果园生态情境,开展“观察-记录-汇报”英语项目学习

果园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特征为英语项目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从“自然观察,数据记录,成果展示”三个主要环节出发,教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主题英语课程里,“果园昆虫调查与英语作文手抄报绘制”活动以夏天果园为舞台,把生态观察,语言学习和文化反思融合起来。教师用双语科普介绍夏天气候特点,高温多雨使果树旺长,害虫(pest)也猛增,由此引出“pest control(病虫害防治)”这一农事重点,学生分成小组在清晨和午后开展昆虫调查,用英文记录观察结果(At8a.m.,five ants carried food on the peach tree),教师给予昆虫图鉴和句型模板,帮助学生准确表达。最后,学生把数据变成英文柱状图,标出时间与昆虫数量的关系,并用 The chart shows...,Compared to...等句式来分析生态规律(瓢

虫和蚜虫成反比)。

手抄报制作阶段,以 “果园四季” 为探究课题,学生结合观察数据创作英语作文《My Favorite Season》 。春季,着眼果园萌芽,蜜蜂如 “Bees are like gardeners” 穿梭授粉,却面临倒春寒冻伤花苞、早发虫害侵扰的生态挑战,于是提出从萌芽期守护生态系统、维系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夏季,繁茂果园在高温下果实渐熟,却遭遇虫害肆虐,而蚂蚁 “Ants are like tireless farmers”巡树驱害,学生由此倡议少用农药、搭建昆虫庇护所,助力夏季果园生态(ecosystem) 平衡;书写秋季,丰收图景背后,蜘蛛织网捕虫,维持生态循环,学生建议堆肥落叶,让成熟季成为回馈土壤的契机;冬季,果园休眠,树皮缝隙成昆虫越冬家园,学生呼吁适度修剪(cut branches)、留存自然残枝,守护蛰伏生机 。过程中融入 “ecosystem”“biodiversity” 等高级词汇,巧用 “Bees are like...”等修辞,把语言学习从单纯表达,转化为对四季果园生态责任的深度思索,同时传递守护自然的深意 。

三、利用果园产品开发,实施“设计-制作-推销”英语实践链

果园的果实、蜂蜜等产品能成为英语实践的载体,教师可以借助“产品设计-包装制作-推销演示”链条,锻炼学生的语言创造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2]。

在“观察果园气候与农事活动的英文日志撰写”活动中,在春季,学生们记温剪树,用“The warm weather encourages new buds”之类的句式描写天气和农活的联系;夏天,高温下雨,灌溉防虫害,Heavy rai nrequired drainage to prevent root rot 这样的句式被加入到生态保护的表达中去;秋天,采摘水果,存入箱中防霉变,“We packed pears in breathable boxes to avoid mold”等句子展示着劳动中的细节,在转化成英文推销语用于展销会售卖;冬天,反思一年劳作,“Wrapping trees with strawtaught us patience in farming”这类总结性表达被用来概括这一年学到的东西,新年的打算则随之而来。教师全程提供气候术语(frost,humidity),农事动词(prune,harvest),反思性句式支持,学生由简单的记录到批判性的表达。

该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又让学生在四季轮转中感悟自然规律,体会劳动价值,使语言学习与劳动教育相融合。

总结:

果园基地为初中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语言+劳动+科学”的多维实践平台,将果树养护、生态观察等劳动任务转化为英语听说读写训练载体,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深化对劳动价值、生态科学的认知,突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同步推进,为初中英语教学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曹翠玉.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英语跨学科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5(21):62-64.

[2]王怡欢,管春华.关于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英语跨学科融合课程[J].中学生英语,2025(2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