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风景园林工程中的植物配置与群落构建

作者

燕腾

身份证号:130132199011272893

一、引言

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传承地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植物作为风景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其配置与群落构建直接影响园林景观的质量、生态功能的发挥以及空间氛围的营造。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与群落构建,不仅能够创造出优美宜人的景观效果,还能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日益更新,深入研究风景园林工程中的植物配置与群落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风景园林工程植物配置与群落构建的设计原则

2.1 生态适应性原则

植物配置应考虑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先使用适应性强的乡土植物,以减少养护成本并维护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例如,北方干旱地区可选耐旱植物,南方酸性土壤地区适合喜酸植物。同时,需考虑植物间生态关系,形成互利共生群落。

2.2 美学价值原则

植物配置要注重色彩、形态等美学效果,创造层次感和韵律感的景观。通过花色、叶色搭配和形态组合,形成视觉对比和空间形态。考虑季相变化,增强景观动态美感和吸引力。

2.3 功能需求原则

根据园林功能定位,合理配置植物满足需求。如城市公园配置遮荫乔木和草坪,道路绿化带选择降噪、吸尘植物,滨水区域种植耐水湿植物,固土护坡、净化水质,丰富水岸景观。

2.4 文化传承原则

植物配置应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历史、风俗和文化内涵。如古典园林用松、竹、梅象征君子品格,少数民族地区种植民族特色植物,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风景园林工程植物配置方法

3.1 植物类型搭配

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搭配:乔木作为植物群落的主体,构成上层空间骨架,提供遮荫和背景效果;灌木填充中层空间,丰富景观层次;草本植物覆盖地面,增加景观的自然感和野趣。三者合理搭配,可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景观。例如,在公园的入口区域,可种植高大的银杏作为主景乔木,搭配紫薇、木槿等灌木,地面铺设葱兰、麦冬等草本植物,营造出丰富的景观层次。

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搭配:常绿植物四季常青,能够保持园林景观的稳定性;落叶植物随季节变化呈现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增添景观的动态美感。将两者结合配置,可使园林景观在不同季节都具有观赏性。如在北方园林中,常以油松、白皮松等常绿乔木为背景,搭配银杏、元宝枫等落叶乔木,春季新叶嫩绿,秋季红叶似火,冬季常绿植物依然苍翠,形成四季皆景的景观效果。

3.2 空间布局策略

对称式布局:采用对称的植物配置方式,营造出庄重、规整的景观氛围,常用于纪念性园林、规则式广场等场所。如在纪念性园林的入口道路两侧,对称种植整齐的桧柏、龙柏等植物,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自然式布局:模仿自然植物群落的分布状态,植物配置疏密有致、高低错落,追求自然野趣的景观效果,适用于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等。例如,在湖边种植垂柳、芦苇、菖蒲等植物,模拟自然水岸植物群落,营造出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观。

混合式布局:将对称式布局与自然式布局相结合,在整体上保持一定的秩序感,局部采用自然式配置,使园林景观既具有规整性,又富有自然变化,广泛应用于综合性公园、校园绿化等场所。

四、风景园林工程植物群落构建要点

4.1 物种选择

选择植物物种时,除考虑生态适应性外,还需注重物种的多样性。丰富的物种组成能够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引入具有不同生态位的植物,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减少物种间的竞争。此外,避免引入外来入侵物种,防止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4.2 群落结构设计

植物群落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上,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提高群落的叶面积指数,增强光合作用和生态功能。水平结构上,合理安排植物的种植密度和分布方式,形成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布局,既保证植物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能营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

4.3 群落演替引导

了解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在群落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群落的发展方向。初期可选择速生植物快速形成景观效果,后期逐渐引入中生植物和慢生植物,促进群落向稳定、成熟的方向演替。同时,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如修剪、间伐等措施,维持群落的稳定性和景观效果。

五、风景园林工程植物配置与群落构建应用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某城市中央公园占地面积 100 公顷,旨在打造集休闲、娱乐、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在植物配置与群落构建方面,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功能需求,进行了精心设计。

5.2 实施过程

在植物配置上,遵循设计原则,选择了大量乡土植物,如国槐、栾树、紫叶李等作为骨干树种,搭配海棠、丁香等花灌木和八宝景天、萱草等草本植物。在空间布局上,入口区域采用对称式布局,种植整齐的银杏和桂花;中心湖区周边采用自然式布局,种植垂柳、荷花等植物,营造出自然优美的水岸景观;休闲活动区采用混合式布局,既有规整的草坪和树阵,又有自然的花境和灌木丛。

在植物群落构建方面,注重物种多样性,构建了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例如,在林地区域,上层种植高大的杨树、柳树,中层配置山桃、山杏等灌木,下层种植二月兰、紫花地丁等草本植物,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定期修剪、施肥等养护措施,引导群落健康发展。

5.3 应用效果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养护,该公园植物景观效果显著,四季有景,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游玩。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空气净化、降噪除尘等效果明显,改善了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此外,公园还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场所,为鸟类、昆虫等提供了栖息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结论

风景园林工程中的植物配置与群落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遵循生态适应性、美学价值、功能需求和文化传承等原则,运用科学合理的配置方法和构建要点。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与群落构建,不仅能够营造出优美宜人的园林景观,还能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未来的风景园林工程建设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植物配置与群落构建的研究和实践,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推动风景园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德美.基于粒度分层的风景园林植物配置及空间布局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25,36(02):76-81.

[2]林启玮.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植物选择及配置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24,(12):137-139.

[3]易炳兴.风景园林施工中植物配置方法与养护技术研究[J].中华民居,2024,17(08):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