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优化策略研究
罗学芬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水务局 657900
1 引言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持续优化与水资源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发电、灌溉及生态调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部分工程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渗漏、结构开裂甚至局部失稳等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工程功能的正常发挥,更对公共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究其根源,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是关键因素之一。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多依赖事后检查与经验判断,难以应对现代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环境多变的特点。因此,亟需构建一套科学、系统且具备前瞻性的施工质量控制与优化策略。本文立足于当前施工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结合现代管理理念与技术手段,探索提升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的有效路径,为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2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其施工过程远较一般建筑工程复杂。首先,工程多位于江河峡谷或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岩体破碎、断层发育、地下水丰富等问题普遍存在,给基础处理与结构稳定带来巨大挑战。其次,施工受季节性水文影响显著,汛期洪水威胁施工安全,枯水期则成为关键施工窗口,工期安排必须高度精准,容错空间极小。再者,工程涉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高边坡开挖、深基坑支护、金属结构安装等多个高风险作业环节,技术要求高,协同难度大。此外,水利水电工程通常建设周期长,从开工到竣工往往跨越数年,期间人员流动、设备更替、环境变化等因素增加了质量控制的不确定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其质量控制必须贯穿于设计、施工、验收的全过程,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质量缺陷,因此,建立精细化、动态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尤为必要。
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施工材料问题
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材料管理环节暴露出诸多漏洞。一方面,部分施工单位为压缩成本,存在采购低价劣质材料的现象,如使用含泥量超标、级配不良的骨料,或掺入过量粉煤灰的水泥,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抗渗性能下降。另一方面,材料进场后的存储与使用管理不规范,钢筋露天堆放导致锈蚀,水泥受潮结块,外加剂保存不当失效等问题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材料检测流于形式,部分检测数据存在人为篡改或选择性上报的情况,使得不合格材料得以流入施工现场。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结构的承载能力,也为后期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3.2 管理者质量意识薄弱
尽管国家对工程质量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项目管理者仍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在工期压力下,管理者往往优先考虑施工速度,忽视了对关键工序的严格把控。例如,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赶工期而缩短养护时间,或在未达到设计强度时提前拆模,导致结构产生早期裂缝。此外,质量责任体系不健全,责任划分模糊,导致出现问题后难以追溯,管理者缺乏足够的质量风险意识。部分管理人员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与应用积极性不高,仍沿用传统经验进行管理,难以适应现代工程的高标准要求。这种意识上的短板,使得质量管理体系难以有效落地,成为制约施工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
4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4.1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要实现施工质量的根本提升,必须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明确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检员等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实行质量终身追责制,增强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其次,推行精细化管理,将质量控制细化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例如,在大坝浇筑过程中,实施“单元工程”管理模式,对每一仓混凝土的配合比、入仓温度、振捣密实度、养护措施等进行全过程记录与监控,确保每一环节均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引入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管理方法,定期开展质量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机制。此外,应强化设计与施工的协同,确保施工方案与设计意图高度一致,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质量问题。
4.2 加强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材料质量控制应从源头抓起,实施全链条闭环管理。在采购环节,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准入与评价机制,优先选择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并通过公开招标确保材料性价比最优。在进场环节,实行“先检后用”原则,所有材料必须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检测项目应覆盖材料的关键性能指标,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渗等级,钢筋的屈服强度、延伸率等。在存储环节,根据材料特性设置专用仓库或堆场,采取防雨、防潮、防锈等措施,确保材料在存储期间性能稳定。在使用环节,建立材料使用台账,记录材料的批次、数量、使用部位等信息,实现可追溯管理。对于关键材料,如大体积混凝土用低热水泥,应实施专项监控,确保其性能满足特殊工况需求。
4.3 改进监控方法,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传统的人工巡检与抽样检测已难以满足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监控需求,必须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的监控手段。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大坝、隧洞等关键部位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度、应力、变形、渗流等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预警潜在风险。采用无人机巡检技术,对高边坡、高坝体等难以人工到达的区域进行定期巡查,提高检测效率与覆盖面。同时,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与操作技能。培训内容应涵盖施工规范、工艺流程、安全操作、质量标准等多个方面,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于关键岗位,如混凝土振捣工、焊接工等,应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定期考核,确保其技能水平满足高质量施工要求。通过技术手段与人员素质的双重提升,构建起坚实的质量防线。
5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涉及材料、管理、技术、人员等多个维度。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材料管理不严、管理者质量意识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全过程质量管理、优化材料控制机制、引入智能化监控手段及提升人员技术能力等综合策略。这些措施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了提升施工质量的有效路径。只有将质量意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执行标准,强化过程管控,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可靠与高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参考文献
[1] 基于水利工程项目EPC 总承包模式的工程造价管理策略研究[J]. 郭杏娣.陕西水利,2021(06)
[2]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特点及质量控制策略研究——评《水利工程管理与施工技术》[J]. 杨泽中.
水利水电技术,2020(05)
[3] 水利工程中水闸施工管理重点研究——以沙河生态闸坝为例[J]. 刘亦锋;陈梦雷.内蒙古水利,2
019(04)
[4] 水利工程施工中土方填筑碾压技术的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 卞显军.科技经济导刊,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