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内涵
曹彤
克州党委党校 新疆克州 84535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只有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更好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认识问题才站得高、分析问题才看得深、开展工作才把得准,确保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这告诉我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六项坚持” ,是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钥匙,是理解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内涵的标尺。
一、理论创新的基本内涵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和说服力的。”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前提与依据。从历史逻辑上来看,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从革命时期的“ 打土豪,分田地” 的土地革命,到建设时期的“ 为人民服务” 的系列实践,再到改革时期的“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的改革开放,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遵循。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理论创新要符合这个基本矛盾。
(二)坚持自信自立的立足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命运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来掌握。” 自信自立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经验,也是理论创新要坚持的立场。百年来,从遵义会议上独立自主地纠正“ 左” 的错误,到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再到改革开放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创新的背后都蕴含着“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的精神。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经济全球化逆流等挑战,理论创新必须坚定“ 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理论自信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制度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只有自信自立,才能在各种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东抄西袭的歪路,而能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为理论创新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三)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干的这件事,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升华,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守正,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就是要立足中国实践,解决时代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看,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赓续了“ 实事求是” 等经典论断,创造性地提出了“ 中国式现代化” 等原创性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升华。因此,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必须守住“ 老祖宗” (唯物史观、人民立场),开辟“ 新境界” (数字经济、共同富裕),唯有如此,才能让理论既契合时代需求、扎根中国大地,又能传承历史基因、引领未来发展。
(四)坚持问题导向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解决好问题是时代理论的生命力所在”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鲜明体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之源。党历来以坚持问题导向来进行理论创新——土地革命时期,针对“ 如何夺取政权” 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 理论;改革开放后,针对“ 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入新时代,针对“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这些理论成果无一不是回应时代之问、破解实践难题的产物。
(五)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共存的,必须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之一,也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应坚持的思想。从产生根源上来看,马克思主义早就关注到了系统的全面性——他用系统思维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用系统思维来分析自然界的关系;从应用领域上来看,我们党一直关注应用系统思维来处理全局——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用系统思维来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五位一体” “ 四个全面” 都是系统观念的应用。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的国内改革稳定任务,我们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疫情防控要统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生态文明建设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只有全面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增强理论创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坚持胸怀天下的全球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树立世界眼光,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并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 胸怀天下是中国的优秀传统,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一大特色。就中国共产党的传统而言,我们党历来就具有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情怀——抗战之际毛泽东同志认为“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认为“ 现在这个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觉将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论创新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比如“ 一带一路” 倡议为全球发展提供新机遇,“ 全球发展倡议” “ 全球安全倡议” “ 全球文明倡议” 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唯有坚持胸怀天下,才能在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同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推动理论创新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二、理论创新的时代突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实现的时代性跃迁,其核心突破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 两个结合” 的方法论革命:从“ 本土化” 到“ 本土性与世界性融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路径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而新时代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双重突破。其一,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转向“ 体系化实践方略” 。例如,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转化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科技自立自强” 等国家战略,解决了新时代“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的核心矛盾。其二,首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理论创新的“ 根脉” 。如把“ 天下为公” 升华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 ,“ 民为邦本” 发展为“ 全过程人民民主” ,“ 知行合一” 转化为“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的工作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 中国气派” 与“ 文化温度” ,突破了此前“ 洋为中用” 的单一路径。这种“ 两个结合” 的互动,不仅巩固了理论创新的本土根基,更拓展了其世界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提供了中国范式。
(二)“ 六个必须坚持” 的世界观体系:理论创新的“ 金钥匙”
新时代凝结出来的“ 六个必须坚持” 既是理论创新的方法论指南,又是超越传统思维路径的创新。首先,达到了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坚守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 “ 人民立场” 的“ 正” ,又创造“ 新发展理念”“ 中国式现代化” 等“ 新” ,避免了教条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其次,问题导向的精准性:直面新时代“ 卡脖子” 技术、共同富裕、生态保护等现实问题,如“ 双碳” 目标回应全球气候治理,“ 共同富裕” 破解收入分配失衡,使理论创新直接服务于实践需求,体现了“ 理论来自实践、指导实践” 的马克思主义本质。最后,系统观念的全局性:用“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统筹改革发展稳定,解决了此前“ 头痛医木、脚痛医脚” 的碎片化问题,体现了“ 致广大而尽精微” 的思维高度,使理论创新更具整体性和前瞻性。
(三)文化根基的创造性转化:从“ 文化自信” 到“ 理论创新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 博物馆中的遗产” ,而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其一,思想资源的激活:“ 大同社会” 与“ 共同富裕” 目标呼应,“ 和合文化” 与“ 和谐发展” 理念契合,“ 天人合一” 与“ 生态文明建设” 深度共鸣,使理论创新有了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例如,“ 共同富裕” 不仅是经济目标,更是对“ 天下大同” 传统的当代诠释,增强了民众对理论的认同感。其二,话语体系的重塑:用“ 中国梦”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等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气息的表述,替代了抽象的理论术语,使理论更易被民众接受与传播。例如,“ 中国梦” 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结合,激发了全民的奋斗热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生态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推动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J]. 求是,2023(10):4 - 8.
[2]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19 - 20.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 1 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