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驱动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黄菲菲

滕州市至善学校 277500

问题驱动是一种引领性教学方法,运用启发性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基础的数学知识,更能增强其质疑精神,发展高阶思维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应结合当前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学习深度不足等问题,分析问题驱动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而促进学生主体交流,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一、问题驱动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初中数学课程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征,给数学学习增加了难度,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所以问题驱动教学法应遵循趣味性原则,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结合生活实例营造情境化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讨论,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1]。

(二)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教学问题应起到引导和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只有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从不同维度深入思考和探究其原理,才能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度,锻炼其数学思维。所以,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思维路径进行探究,拓展思考深度和广度,进而强化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解释数学概念、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差异性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应注重挖掘学生潜力,在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层次化问题,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和成绩提升。教师应根据实际学情将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学习层次,再根据学生所处层次的不同设计阶梯式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够跟上课堂节奏,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克服挑战释放潜力,进而提升整体学生的数学水平。

二、问题驱动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生活化问题驱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的价值在于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生活化情境的创建,体现数学知识“能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问题:李某将2000 元存入银行,存款方式为一年定期,年利率为 5% ,到期后因急用钱取出1000 元,将余下的 1000 元和利息又存为一年定期,假设这两次存款时银行年利率并未发生变化,请计算到期后李某获得的本息额度。利率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其计算公式为“本金x 利率x 期数=利息”,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息息相关,通过这类问题能够凸显数学与生活的关联,强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进而构建良好的课堂导入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式问题驱动,推进学生思考深度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都需要依靠深度学习来实现,所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主动学习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通过问题链的延伸促使学生逐渐深入地思考知识的本质和问题解决的突破口,而非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种引导式教学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建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2]。 例如,在“线段、射线、直线”教学中,要求认识线段、射线、直线的性质,了解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建立空间观念。教师可以设计引导式的问题链来辅助学生学习:(1)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是否能够无限延长;(2)如何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3)说明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和具体画法;(4)列举生活中线段、射线、直线的实例;(5)举例说明“两点之间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以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这三者的特征、关联、画法和实际应用,掌握本节内容中重要的数学性质。

(三)层次化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学习自信

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和数学成绩的变化,所以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需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以此为参照强化教学问题的层次化特征。例如,问题难度应呈阶梯式发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建立学习自信和成就感,进而保持学习热情,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递进式问题:(1)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腰的长度分别为5cm 和3cm,求三角形周长,并说明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6cm、12cm,求三角形周长。对于第二个问题,有学生会回答30 和24,很显然第二个答案是错误的,学生会很快反应过来并保留正确答案30。由于这两个问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所以便于学生打好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基础,同时能够经过思考后解决略有挑战的问题。

(四)探究性问题驱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应多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和理解问题的本质,学会各种数学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如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数形结合等。这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质疑精神与合作能力,最终表现为学科实践能力的提升。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型应用题:一艘船从甲地顺流驶向乙地,后逆流行驶至丙地,总时长为5 小时10 分钟,已知该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9 千米/小时,水流的速度是3 千米/小时,如果甲、丙两地的距离为15 千米,那么求甲、乙两地的距离。这道题中,丙地可能在甲、乙两地中间,也可能甲地在乙、丙两地中间,需要结合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公式进行两种情况的分类讨论,由此体现出数学学科的分类讨论思想,提高学生对现实行程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结束语

问题驱动是以问题赋能学生数学思维与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将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构建多元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从生活教学、思维引导、分层施教和实践探究等角度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问题赋予学生学习方向和动力,提高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而强化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徐会星. 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J].基础教育论坛,2025,(14):21-23.

[2]王薇.问题驱动下初中数学深度教学模式分析[N].科学导报,2025-06-25(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