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优化探讨

作者

杨战伟

河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商丘支队 464000

引言:

在 “双碳” 目标与城市交通优化推动下,电动自行车因经济便捷环保融入生活。据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2024 年底我国其保有量超 4 亿辆,年增约 3000 万辆。但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电动自行车火灾近 2 万起,超 100 人死亡, 80% 以上在居民小区,违规充电、电池故障是主因。虽各地有管理措施,却因缺乏系统监管体系,“重使用轻安全”“重事后轻预防” 问题突出。因此,剖析问题、优化管理体系,对防火灾保民生、推进城市安全治理意义重大。

一、现状剖析:分析现存的问题,明确优化的路径

现阶段我国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监管体系仍未形成闭环,法规执行到实际监管的各个环节均存在急需解决的困境,这些问题相互勾连,一起抬高了电动自行车发生火灾的几率,法规标准跟实际需求对不上,即便《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17761 - 2018)已实施好些年了,但部分地区仍旧存在地方标准不统一、执行规范不一致的现象,就像对电动自行车停放场地的建设标准、充电设施的安装规范没有细化要求,导致基层监管部门执法期间“没有可遵循的依据”或“依据执行不易”。监管链条出现“脱档”情形,就生产环节而言,部分企业为谋取利润,违规生产超规格的电动自行车、劣质电池,甚至违规私自改装电池容量、电压;在产品流通阶段,非标产品凭借电商平台、线下小店等渠道流入市场,监管部门不易实现全流程的源头追溯;处于使用环节的时候,居民私自拉接电线充电、占用消防通道停车、夜间长时间充电等违规情况一直没杜绝,而社区、物业等基层管理方面主体缺少执法权,难以有效阻挡此类行为。

二、源头管控:从严抓牢生产流通,切断风险起源

电动自行车火灾风险的起因是生产及流通环节的不规范现象,若要优化监督管理体系,需从源头做起,通过严密监管生产标准、对流通渠道加以规范,从根源上斩断风险源头,在产品生产阶段,应进一步加大国家标准的执行力度,市场监管部门要设立电动自行车及其配套电池生产企业的“黑名单”制度,对未依照《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生产、私自改装电池容量或电压的企业,依规实施停产整顿、罚款等处罚,并把结果向社会公示,抬高违法的成本门槛。应推动生产企业创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要求每一辆电动自行车和每一块电池都配备独一无二的“电子身份证”,记载生产企业、生产时日、质量检测报告等资讯,达成从产品生产到最终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溯源,便于后续对责任进行追溯以及实施监管。在电动自行车流通阶段,应强化对销售渠道的监督管理工作,切实规范电商平台与线下门店的销售举动,禁止售卖超标电动自行车、三无电池这类不合格产品,电商平台要建立起入驻商家资质审核机制,把售卖非标产品的商家进行清退;市场监管部门应周期性开展流通领域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抽检工作,着重检查电池容量、充电器安全、车架强度等关键参数,对经抽检判定不合格的产品,要求商家马上下架,并依法让生产企业承担相应责任。也需重视二手电动自行车流通市场,因为二手车辆普遍有着电池老化、部件磨损等相关问题,面临火灾的风险更大,故而应制订二手电动自行车交易备案制度,要求交易平台、商家对车辆进行安全检查测试,只有出具检测报告才可交易,从源头杜绝“问题车辆”混入市场。

三、过程监管:提升停放充电水平,减轻过程面临的风险

电动自行车使用过程里,违规停放与充电是引发火灾的直接缘由,过程监管的核心所在是优化停放与充电管理,通过完备基础配套、强化日常巡察,降低使用阶段的隐患,就停放管理而言,应推动居民小区、办公场所等关键区域建设专用停放场地,按照“集中进行停放、分类实施管理”的原则,恰当规划电动自行车停放地带,和居民楼留出安全距离,应额外配备消防器材、烟感报警器等安全设施。就新建小区而言,应把电动自行车停放场地建设纳入规划设计规格,清楚规定停放区面积、位置、消防配置等要求,未达到既定标准的不予验收;就老旧小区而言,应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相结合,统筹开展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建设工作,采用“拆违后腾出土地”“空间有效改造”等手段,解决电动自行车停放场地短缺难题。就充电管理而言,要大力普及智能充电设施,政府需拿出补贴政策,激发小区物业、第三方企业投资建设智能充电桩、换电柜的积极性,智能充电桩应具有过载保护、短路保护、充满后自动断电等功能,换电柜应采用符合安全准则的电池,实现“换完就离开”,从根本上杜绝私自拉电线充电现象。应强化日常的巡查监管工作,厘清社区、物业、网格员的监管责任范畴,要求其定时对辖区里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充电状况开展巡查,发现违规放置车辆、私拉电线等行为需及时去制止,还要做好巡查记录;对多次违规却一直不整改的居民,可以跟消防部门共同依法给予警告、罚款等相关处罚,而且经由社区公告栏、业主群等途径实施曝光,形成震慑。

四、主体联动:聚拢多方力量,搭建共治的工作格局

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环节众多,涉及的主体多样,需创建“政府主导、企业担责、社区协同、居民参与”的共同治理格局,让应急管理部门作为牵头方,和市场监管、消防、住建、城管等部门一起明确分工安排,各自管控生产的流通、应急的培训、设施的建设、公共区域的违规停放,避免监管留下空白。生产销售企业得承担主体义务,开展电池维护服务项目,禁售不合格配件产品;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应定期去做设备检修事宜,居委会跟物业要制订管理制度、开展宣传活动,也可招募居民组成志愿监督队,赶紧上报违规情形,凭借多元渠道开展火灾知识学习,参与消防综合演练,增强安全认知与自救本事,凝聚联合治理的合力。

结束语:

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优化,是一项涉及多环节、多主体的系统性工程,既需要解决当前法规不健全、监管有漏洞、应急能力弱等现实问题,也需要构建长效化、常态化的治理机制。本文通过梳理现存问题,从源头管控、过程监管、主体联动、应急提升四个维度提出了优化路径,旨在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提供可行思路。

参考文献:

[1] 叶水荣.浅谈新形势下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监管[C]//2022 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广东省中山市消防救援支队, 2022.

[2] 蒋淑慧.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及全链条管理[J].今日消防, 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