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院校与地方中小微企业开展创业园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柴琳

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

一、引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深化实施与职业教育改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已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东北地区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关键阶段,地方中小微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 “ 毛细血管” ,既面临技能人才短缺的困境,也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中职院校则承担着为区域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却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针对性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职院校与地方中小微企业合作开展创业园项目,成为破解双方发展痛点的重要抓手。通过创业园这一载体,院校可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岗位需求融入教学过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能依托院校人才储备开展项目孵化、降低用工成本,形成 “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的协同发展格局。本文以的实践为例,深入探索该合作模式的运行机制、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为东北地区同类院校与企业合作提供借鉴。

二、东北地区中职院校与地方中小微企业合作模式

2.1 “ 三对接” 体系构建

2.1.1 专业结构对接地方产业结构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崛起。紧扣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智能制造专业对接本地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等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数智技术学院以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专业对接数字经济,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承接外包项目。通过 “ 产业调研— 专业调整 — 项目落地” 闭环,动态更新课程,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

2.1.2 专业设置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东北地区中小微企业聚焦细分领域,对人才技能适配性、实操能力要求具体。组建专项调研团队,走访吉林省云曦科技、钜桥科技等企业,梳理软件开发、网络运维等岗位技能要点:计算机应用专业增设 “ 企业级应用开发” 方向,开 JavaWeb 开发等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细化 “ 网络安全运维” 方向,融入华为设备配置等实操内容。同时,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如吉林省华数创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制定智能制造专业课程大纲,吉林省合众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主管设计电商实训课程,拆解岗位技能为 “ 项目化教学任务” 。

2.1.3 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

联合区域行业协会、企业,将岗位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智能制造专业参照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标准,明确编程、产线调试等教学要求;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专业紧扣计算机操作员、网络管理员标准,确定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防护等课程内容。推行 “ 1+X′′ 证书制度,将考核内容嵌入教学,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融入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证书要求,数控课程对接数控车工证书标准,学生 “ 1+X′′ 证书通过率提升 50‰

2.2 “ 双盈利” 目标实现

2.2.1 企业端盈利模式

企业将生产任务、业务项目引入创业园,学生在指导下实施项目,为企业创造价值。如软件开发企业将小型项目交学生团队开发,节省外聘人员成本;企业通过观察学生表现提前锁定人才,减少招聘成本与时间,实现 “ 人才储备零成本” 。

2.2.2 院校端盈利模式

院校通过合作将企业项目、工作流程引入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就业率从 80% 升至 94‰ 。同时,获企业资金、设备、技术支持,改善教学条件;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实现 “ 培养质量双提升” 。

2.3 “ 大融合” 模式推进

2.3.1 三元共治机制建立

建立 “ 政府引导 — 学校主体 — 企业参与” 机制:政府出台政策,设专项基金、给企业税收减免;学校按企业需求调整专业与教学,提供人才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实践项目、场地与兼职教师,协同推动创业园发展。

2.3.2 “ 专业群 — 产业群” 协同发展

整合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等专业形成计算机专业群,对接区域科技企业集群。校企共建 “ 吉林省华数创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设实训基地,企业提供项目,校企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

三、现存问题剖析

3.1 资金与政策支持不足

3.1.1 创业资金匮乏

国家鼓励校企合作政策在地方落实不到位,院校资金投入有限,创业园项目进驻资金多为 2 万元左右,部分不足 1 万元,且以学生自筹为主,难以开展高潜力项目。

3.1.2 政策落地困难

中职学校多地处区县,区县政府财政、金融话语权弱,难出台适配政策,企业参与合作的利益保障不明确,如税收减免难落实,挫伤企业积极性。

3.2 人才选拔与专业匹配问题

3.2.1 学生参与度局限

创业园项目团队多为电子商务等经管类专业学生,以同班级为主,平均 1-2 人,对智能制造、数智计算专业带动不足。如电商直播项目缺计算机专业学生支持,难实现技术进阶功能。

3.2.2 专业培养滞后

部分专业方向调整滞后于企业需求,如早期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占比不足 40% ,多为模拟项目,学生缺实战经验,企业难招适配人才。

3.3 项目创新与高端化问题

创业园项目多为低端商品零售、平面设计服务,缺创新与科技含量,与院校龙头专业脱节,市场竞争力弱,难吸引优质资源。

改进策略探讨

4.1 完善政策与资金体系

4.1.1 推动政策落地与考核

地方政府结合东北产业特色,出台 “ 专项政策包” ,明确企业税收减免(按合作投入 10%-15% 抵所得税)、设备捐赠补贴标准;建 “ 一站式”平台简化申请,缩短兑现周期。将政策落实纳入区县考核,建 “ 执行 — 评估 — 调整” 机制,确保政策惠及校企。

4.1.2 拓宽资金渠道

构建 “ 政府 + 院校 + 企业 + 社会” 多元体系:政府设专项基金支持技术类项目;金融机构推低息长周期 “ 创业贷” ;引社会资本设产业基金、吸引创投;校企共建 “ 利益共享基金” ,以项目收益 20%-30% 反哺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4.2 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4.2.1 扩大参与与跨专业协同

院校打破专业壁垒,借 “ 招标会”“ 挑战赛” 引导多专业组队;建 “ 资源共享池” 实现技术设备互补。将创业教育纳入通识课程,开《创业基础》等,办讲座与大赛,培养创业意识与协作能力。

4.2.1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建 “ 产业需求 — 专业调整 — 课程更新” 机制,每学期联合企业调研;每年调整 10%-15% 专业与课程,增设新兴模块;实践课时提至 50% 以上,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匹配企业需求。

4.3 推动项目创新升级

4.3.1 设立创新激励机制

校企设 “ 创新基金” ,奖励技术、模式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结合区域与专业优势开发项目,邀专家导师指导优化。

4.3.2 对接专业与高端资源

围绕龙头专业规划项目,智能制造聚焦高端技术,数智计算侧重技术服务;加强与高端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引入技术与培训,提升项目竞争力,打造特色品牌。

五、结论

东北地区中职院校与中小微企业合作创业园项目意义重大,“ 三对接— 双盈利 — 大融合” 体系实现校企资源互补,但仍存诸多问题。通过落实改进策略,可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创业园健康发展,为区域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助力经济振兴,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

本文系2023 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中职院校与地方中小微企业开展创业园项目合作的实践与研究 (编号2023XHZ0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