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德育渗透路径分析

作者

赵红新

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121200

引言

中职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素养是学生立足职场的核心能力,而德育是职业素养的内在支撑。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渗透德育,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规范。然而,当前不少中职院校在教学中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德育与职业素养培养缺乏有效融合,导致部分学生虽技能达标但职业品德欠缺。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1.1 渗透目标与职业需求衔接不紧密

德育渗透目标在设定过程中,未能充分结合中职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导致目标针对性不强。无论是机械制造、电子商务还是护理等不同专业,德育目标多采用统一表述,缺乏与专业对应的职业精神细化内容。例如,对护理专业学生未突出 “人文关怀”“责任担当” 等与岗位紧密相关的德育重点,对电商专业未强调 “诚信经营”“客户至上” 等职业品德要求。这种脱离职业需求的目标设定,使得德育渗透难以真正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无法有效培养岗位所需的职业素养。

1.2 渗透方式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生硬

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融入过程显得生硬牵强。多数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仅专注于技能传授,即使进行德育渗透,也多采用简单说教的方式,将德育内容强行附加在专业知识讲解中。例如,在机械加工实训课上,仅简单强调 “要遵守纪律”,却未结合机床操作的规范性、安全性等内容自然融入责任意识教育。德育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缺乏内在联系,未能形成有机融合的教学环节,导致学生对德育内容产生抵触心理,难以真正理解和接受。

1.3 渗透载体缺乏职场场景化设计

德育渗透的载体较为传统,缺乏基于真实职业场景的设计,难以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当前德育渗透主要依赖课堂讲授、主题班会等形式,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虽然部分院校会组织德育活动,但活动内容与职场实际脱节,未能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道德困境和职业选择场景。学生在这些载体中获得的道德认知,难以与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相对应,无法将所学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职业行为习惯,导致德育渗透的实效性不强。

二、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德育渗透不足的成因

2.1 育人理念存在功利化倾向

部分中职院校在育人理念上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影响了德育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渗透。这些院校将技能训练放在首位,过于追求学生的技能等级证书通过率和就业率,认为德育对提升就业竞争力作用不大,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加任务。在教学安排上,大量课时用于专业技能教学,德育课程课时被压缩,甚至出现边缘化现象。

2.2 课程体系缺乏协同设计机制

专业课程与德育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设计机制,是德育渗透不足的重要原因。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通常分属不同的教学部门管理,各自按照独立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缺乏跨学科的沟通与合作。专业课程大纲中对德育目标的要求不明确,德育课程内容也未结合各专业的职业特点进

行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相互独立,专业课程评价仅关注技能掌握程度,德育评价与职业素养表现脱节,未能形成促进德育渗透的联动机制,导致二者难以实现有机融合。

2.3 教师渗透能力与意识不足

教师的德育渗透能力和意识不足,制约了德育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有效渗透。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德育渗透的相关培训,对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挖掘德育元素、设计融合性教学活动缺乏系统的方法和技巧。多数专业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德育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的工作,渗透意识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敏锐捕捉专业内容中的德育切入点,即使尝试渗透,也多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挖掘职业场景中的道德内涵,导致德育渗透效果不佳。

三、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德育渗透的优化路径

3.1 构建对接职业需求的分层渗透目标

根据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和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分层递进的德育渗透目标体系。首先调研各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梳理岗位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核心要素,如机械专业强调 “严谨细致”,服务专业突出 “爱岗敬业”。然后按照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进行分层设计,低年级侧重职业认知和规范意识培养,中年级强化职业责任和合作精神,高年级注重职业诚信和创新品质。

3.2 创新专业教学中的德育融合方法

在专业教学中创新德育融合方法,实现德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专业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选取职场中的真实道德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职业行为的道德规范;运用项目教学法,在完成专业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能力和质量观念。

3.3 打造职场化德育渗透实践载体

依托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打造职场化的德育渗透实践载体。在校内实训基地营造仿真的职场环境,在实训项目中设置职业道德情境,如设备维护中的责任分工、质量检验中的诚信要求等。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开展职场模拟活动,如模拟招聘、岗位竞聘、事故处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面对和解决职业中的道德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将道德认知转化为职业行为习惯,增强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四、结论

当前存在的目标脱节、方式生硬、载体缺乏场景化等问题,源于育人理念功利化、课程体系缺乏协同及教师能力不足。通过构建对接职业需求的分层目标,能明确渗透方向;创新专业教学融合方法,可实现德育与专业的有机结合;打造职场化实践载体,能促进道德认知向行为转化。

参考文献

[1]梁小玲.乡村振兴视域下中职生职业精神培育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5,(02):148-150.

[2]席义涵,杨璐.“互联网+”对中职生职业素养与就业技能影响的研究及对策[J].中国新通信,2024,26(21):105-107.

[3]朱文雨.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D].河南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