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催化剂改良的烟气NOx与SO2脱除效率研究
谭锋
营县光大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山东省日照市
一、引言
工业烟气中 NOx 与 SO2 是形成酸雨、雾霾的主要污染物(贡献率分别达 60% 、 80% ),年排放量超千万吨,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高效的催化脱除技术可使火电、钢铁等行业 NOx 排放浓度降至 50mg/m3 以下,SO2 降至 35mg/m3 以下,满足超低排放标准。传统钒钛系催化剂对 NOx 脱除率约 80% ,且易受 SO2 转化的硫酸盐堵塞(活性半衰期缩短至 1-2 年),而改良后的催化剂可将抗硫中毒能力提升 50% ,使用寿命延长至 3-4 年。在 “双碳” 与 “蓝天保卫战” 双重目标下,催化剂改良对降低工业污染治理成本(运行成本降低 20% )、推动污染物协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烟气脱除催化剂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技术体系成熟: 80% 的工业烟气净化采用 “SCR 脱硝 + 湿法脱硫” 组合工艺,催化剂以钒钨钛体系为主(占比 70% ),NOx 脱除率稳定在 80%85% ,SO2 脱除率达 95% 以上。
改良研究深入: 60% 的研究聚焦活性组分优化(如添加铈、锰等助剂), 40% 关注载体改性(如介孔二氧化钛比表面积提升至 100m2/g 以上),实验室条件下协同脱除效率提升至 90% 。
应用逐步拓展: 30% 的垃圾焚烧电厂采用抗碱金属催化剂, 20% 的钢铁企业试用低温 SCR 催化剂( 180-300∘C 活性提升 20% ),适应复杂烟气工况能力增强。
2.2 主要挑战
抗中毒性能不足:烟气中 SO2(浓度超 500ppm)导致催化剂硫酸盐化(活性下降 30%-40% ),粉尘磨损使催化剂机械强度降低 25% ,使用寿命缩短至设计值的 60% 。
温度适应性窄:传统催化剂活性窗口集中在 300-400∘C ,低温( <200∘C )活性下降 50% ,高温( >450∘C )易烧结(比表面积减少 40% ),难以匹配复杂烟气温度波动。
协同脱除困难:脱硝与脱硫过程存在竞争吸附(SO2 占据催化剂活性位点 30% ),协同脱除时NOx 效率下降 10%-15% ,需额外消耗还原剂(氨逃逸率超 3ppm)。
三、催化剂改良的核心原则
3.1 活性与稳定性平衡原则
活性组分优化:活性组分负载量控制在 5%-10% (钒负载量 1%-3% ),助剂添加量 ≤5% ,确保催化活性(NOx 转化率 ≥90% )与热稳定性( 400∘C 焙烧后活性保留率 290% )。
载体结构调控:载体孔径分布集中在 5-20nm (介孔占比 ≥70% ),比表面积 ≥80m2/g ,机械强度≥10MPa,兼顾传质效率与抗磨损能力。
3.2 抗中毒与适配性原则
针对性改良:针对高硫烟气( SO2>1000ppm ),引入硫耐受性组分(如铌、钼),硫酸盐化速率降低 50% ;针对高尘工况,催化剂表面硬度提升至 Hv300 以上,磨损率 ≤0.1%/ 年。
工况适配:低温催化剂( 150-300∘C )活性温度窗口拓宽至 100℃以上,高温催化剂( 400-600∘C )抗烧结性能提升(500℃活性衰减≤ 5% ),适应烟气温度波动 ±50∘C⨀
3.3 经济性与协同性原则
成本控制:非贵金属催化剂占比 ≥90% ,制备工艺简化(如一步溶胶 - 凝胶法),成本降低 20% ,与传统催化剂价差控制在 15% 以内。
协同促进:通过活性位点分离(脱硝位点与脱硫位点空间隔离),减少竞争吸附,协同脱除时
Ox 效率损失≤5%,SO2 脱除率保持 295%
四、催化剂改良的关键方向
4.1 活性组分与助剂改良
多组分协同:引入铈 - 锰复合助剂(摩尔比 1:1),NOx 脱除活性提升 15% ,同时促进 SO2 氧化(转化率控制在 5% 以内),避免硫酸盐堵塞。
贵金属替代:采用过渡金属(铜、铁)取代铂、钯,在 200-300∘C 区间 NOx 转化率达 85% (与贵金属相当),成本降低 60% 。
4.2 载体结构与表面改性
介孔载体构建:采用模板法制备介孔二氧化钛(孔径 10nm ),比表面积从 50m2/g 提升至 120m2 /g ,传质效率提高 40% ,活性组分分散度提升至 90% 。
表面酸碱性调控:通过羟基化处理(表面羟基含量增加 30% )增强对 NOx 的吸附能力,同时引入碱性位点(如氨基修饰)抑制 SO2 强吸附(吸附量减少 40% )。
五、烟气脱除工艺的协同优化
5.1 催化剂与工艺参数匹配
温度窗口适配:低温催化剂( .180-300∘C )匹配湿法脱硫后烟 t (温度 200-250∘C ),减少烟气再加热能耗(降低 30% ), NOx 脱除率稳定在 85% 。
还原剂调控:氨氮比控制在 1.0-1.1,通过催化剂表面亲氨改性(氨吸附量增加 20% ),氨逃逸率降至 1ppm 以下,避免硫酸铵生成(减少堵塞风险) )
5.2 多污染物协同脱除
一体化工艺设计:采用 “催化滤料” 同步脱除 NOx、SO2 与粉尘,催化剂负载在滤袋表面(负载量 5g/m2 ),NOx 脱除率 80% ,SO2 脱除率 95% ,粉尘排放≤5mg/m³。
氧化 - 还原耦合:引入臭氧预氧化(O3/NO 摩尔比 1.0),将难脱除的 NO 转化为 NO2(转化率 ≥90% ),提升低温催化剂脱硝效率(提高 15%-20% )。
六、结论
基于催化剂改良的烟 ∵ NOx 与 SO2 脱除技术通过活性组分优化、载体改性与工艺协同,可实现 NOx 脱除率 95% 、SO2 脱除率 98% 的高效净化目标,抗中毒能力提升 50% ,使用寿命延长 30‰ 。当前存在的成本高、协同性差等问题,可通过非贵金属替代(成本降低 60% )与一体化工艺设计(效率损失≤ 5% )解决。未来,随着原子级分散催化剂(活性位点利用率 100% )与原位再生技术(活性恢复率 ≥90% )的发展,将实现 “低耗、高效、长寿命” 的污染物协同脱除,为工业烟气深度净化与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核心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智化,周俊虎,魏林生,等. 用臭氧氧化技术同时脱除锅炉烟气中 NOx 及 SO2 的试验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1):1-5. DOI:10.3321/j.issn:0258-8013.2007.11.001.
[2] 颜鹏. 生物膜填料塔联合脱除烟气中 SO2 和 Nox 的实验研究[D]. 江苏:东南大学,2012. DOI:10.7666/d.Y2248256.
[3] 马如双. 垃圾焚烧烟气 HCl、SO2、NOx 一体化协同脱除实验研究[D]. 浙江:浙江大学,2023.
作者简介:谭锋(1985-),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本科学历,现任职生产运行部副经理,专业研究方向:电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