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期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发展

作者

毕亚楠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80

1 新时期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文艺创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责任。主题性美术创作作为文艺领域的重要形式,其核心功能在于以艺术手段记录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反映人民群众的奋斗精神,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高度重视文艺创作的战略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及重要会议上强调,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鼓励现实题材和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繁荣。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明确了主题性美术的创作方向,也为新时代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精神指引,主题性美术作品被视为凝聚民族意志、弘扬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具有服务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独特作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对美术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主题性美术作品不仅需要承担历史记录与教育功能,还应在审美层面展现当代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2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历史传承与当代表达

第一,革命与建设时期的主题性创作传统。20 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逐步形成以社会现实和民族解放为核心的主题性创作传统。从延安时期的革命美术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题材,主题性美术作品承载着鲜明的政治使命和教育功能,无论是表现工农兵形象的绘画,还是反映建设热潮的壁画,都强调以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为核心价值导向,形成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艺术风格,为后续主题性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表达探索。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主题性美术创作逐渐摆脱单一化的宣传功能,开始追求艺术表现力与社会现实的双重统一。创作者在保持现实题材和政治主题的同时,更注重审美语言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表达。例如,“改革开放三十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不仅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还在造型、色彩、叙事方式上融入了现代艺术语言,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这一阶段的探索推动了主题性美术向当代化、学术化方向发展。第三,新时代的主题性创作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进入新阶段。创作主题涵盖了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题材,彰显新时代的宏大叙事与人民情怀,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主题性作品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呈现出更具互动性和传播力的形式。

3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路径

3.1 数字化与多媒体融合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艺术的迅速发展,主题性美术创作进入了以数字化与多媒体融合为特征的新阶段。传统绘画、雕塑等静态艺术形态逐渐与数字影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互动装置等新兴媒介结合,使主题性美术作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作品的呈现方式,重塑了观众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观众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通过触摸屏、体感互动、虚拟沉浸等方式参与其中,增强了艺术体验的深度与代入感。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数字化手段可以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复杂的社会事件以可视化、动态化的方式呈现。例如,利用三维建模和虚拟现实技术重现重大历史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党和国家发展的历程,数字影像和声音的多重叠加,强化叙事效果和情感冲击力,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扩展了主题性美术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数字化与多媒体融合不仅是主题性美术创作转型的技术趋势,更是其与社会文化深度联结的重要途径。

3.2 跨学科与多元艺术形态的综合表达路径

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主题性美术创作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和形式的表达,而是呈现出跨学科、跨媒介、跨领域的综合发展趋势。例如,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音乐与绘画的结合可以增强叙事氛围,雕塑与建筑的互动则能拓展空间层次感。近年来兴起的跨界展演,如多媒体舞台剧、沉浸式艺术展览,往往将美术作品与影像、灯光、声效结合,形成“视听合一”的复合艺术体验。这类创新表达不仅使主题性美术作品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符合当代观众多元化、互动化的审美需求。跨学科的综合表达还体现在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艺术家与历史学者、社会学者、传播学者的合作,使主题性美术作品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诉求,合作模式使作品既具备历史真实性与思想深度,又在艺术表现上体现形式多样性与创新精神,跨学科与多元艺术形态的综合表达路径,已成为推动主题性美术创作持续繁荣的重要方式。

3.3 社会参与与公共空间拓展的互动创作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主题性美术创作越来越强调社会参与和公共空间的拓展,以实现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当代主题性美术则逐渐走向广场、公园、社区和城市公共空间,形成开放式的展示环境,社会参与不仅体现在观众对作品的欣赏上,更包括公众在创作过程中的共同参与。社区艺术项目、公共艺术计划、互动装置作品等,往往鼓励公众通过书写、绘画、拼贴或数字互动的方式直接参与作品的生成。这种互动创作模式使主题性美术不再是“艺术家单向表达”,而是成为“社会共同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认同感。公共空间的拓展使主题性美术与城市建设、文化旅游、社会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例如,大型主题雕塑、纪念性壁画和沉浸式数字展演,不仅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地标还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主流价值观,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

结束语

新时期的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中国美术在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共同推动下的重要成果,主题性美术创作将继续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互动中前行,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跨界融合和社会参与的优势,推动艺术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时代,随着国家文化战略的深入实施,主题性美术必将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范昕.主题性美术创作何以留得下传得开[N].文汇报,2025-08-06(001).

[2]许佳佳.主题性美术创作与中国精神的视觉建构[J].文艺争鸣,2025,(07):143-147.

[3]于世琪.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画面道具与情感关系研究[D].天津美术学院,2025.

毕亚楠,出生年月:1979 年 8 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辽宁沈阳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美术领域本文为 2023 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主题性美术创作作品研究》(项目编号:2023D04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