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媒化浪潮下新闻媒体的创新与价值重塑

作者

崔维利

吉林日报社(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在信息过载与信任赤字并存的环境中,新闻媒体正面临“专业主义消解”的严峻挑战,更迎来“技术赋能专业”的难得机遇。如何在算法理性与人文关怀、渠道融合与内容深耕、技术创新与价值坚守之间寻得平衡,已然成为新时代推动新闻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价值重构,从信息供给到意义生产

在智媒化时代,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内容创新是从单纯信息传递向多维度创造有意义内容的转型,构建了“深度+温度+互动”的内容生态,实现了从信息供给者到意义建构者的角色转变。

深度报道,靠数据调查讲故事。传统的调查报道,主要靠记者个人的经验与人脉资源,而在智媒化背景下的深度报道,则强调“数据挖掘+田野调查”双轮驱动。如在“城市内涝治理”相关报道中,媒体调取了近年来的气象数据和市政工程档案,并走访多个积水点,运用数据可视化呈现内涝成因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同时结合受灾民众讲述还原政策执行情况,从而做出既有科学依据又饱含人文感染力的深度报道,其报道实现了“微观叙事”与“宏观分析”的统一,让新闻既能清晰阐述现象,又能深入解释背后的规律。

情感连接,在场景中人文表达。当下碎片化传播的环境中,唯有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新闻,才能够达到较高的受众覆盖率。央视新闻“主播说联播”栏目,将时政新闻核心观点转化为年轻人熟悉的网络语言,如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来解读青年人的价值观教育,通过主播富有个性的表达来消解时政新闻的严肃感,搭建起与观众沟通情感的桥梁。这种“情感化转译”的新闻呈现方式,让主流价值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得以有效传播。

互动参与,设计沉浸式叙事体验。H5 新闻、互动纪录片、虚拟主播等新形态发布,改变了新闻的叙事方式,使受众群体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进而感受全新的新闻体验。《人民日报》在“建党百年”报道中推出的“时光博物馆”H5 产品,用户只需上传自己的照片,就能生成穿越不同历史时期的互动影像,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可亲身感受的全新体验,让新闻从单纯的阅读变成可体验、可分享的内容,更使原本平淡的文字新闻报道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效果与影响力。

二、生态革新,从叠加渠道到全域协同

渠道创新,并非“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构建“内容中台+多端分发+效果反哺”的生态系统,实现从“渠道依赖”到“生态主导”的转变。智媒化时代的渠道协同,遵循“一次生产、多种适配、全面覆盖、动态优化”的闭环运营模式,使每个传播环节都能发挥最大效能。

内容中台,渠道协同的技术基础。新闻媒体借鉴互联网企业的中台架构,建立起统一的内容数据库、素材库和工具库,实现新闻“采、编、审、发”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南方智媒云” 平台,将记者采集来的原始素材标准化处理后存入中央数据库,编辑可依据不同渠道的要求调用数据库素材进行针对性加工。如一篇政策解读稿件,报纸版可侧重深度呈现,客户端推出轻量化产品,抖音账号制作动画短视频,实现同一核心内容的多形态适配,既降低了内容制作成本,又提升了传播效能。

差异运营,精准匹配平台与内容。不同传播平台均具有独特的传播规律与特点,渠道创新需遵循“量体裁衣”原则。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新侧重“深度图文+话题引导”,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城市漫步”专栏,通过“历史钩沉+实地探访+读者互动”,并设置讨论区,形成良性循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强调“视觉冲击+情感共鸣”;澎湃新闻的“七环视频”栏目用30 秒镜头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瞬间,实现情感的跨圈层传播;微博平台擅长“话题引爆+舆论引导”;新京报在“反诈宣传”报道中,通过话题征集结合典型案例,形成“用户分享—媒体求证—专家解读”的传播链条,让普法宣传实现裂变式快速传播。

传播效果,用数据驱动动态优化。智媒化时代的渠道运营,需依据实时传播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央视新闻客户端的“传播效果监测系统”,能够追踪稿件的多项指标,通过算法识别“高传播潜力内容”。如在“高考招生改革”报道中,系统发现“艺术类专业调整”内容在特定群体中转发率较高,编辑团队随即制作衍生内容进行精准推送,提升二次传播效果。这种“数据反馈—内容调整—精准分发”的闭环机制,使渠道运营从“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大幅提高了传播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三、实践破局,从专业坚守到技术赋能

智媒化时代,媒体的创新是“专业驾驭技术”与“技术赋能专业”的有效融合。新闻媒体的实践创新,需要构建“技术应用—机制变革—人才支撑”三维体系,在运用技术的同时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价值,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共生。

“人机协同”的生产机制。在素材采集环节,AI 舆情监测系统分析全网信息源生成“热点舆情图谱”,为选题策划提供数据支持。如在河南暴雨报道中,无人机与卫星遥感技术生成受灾区域三维模型,辅助救援指挥。在内容制作环节,AI 写作工具可完成结构较为固定的信息生产任务,让记者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报道的创作中。智能剪辑系统还能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自动调整视频节奏,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在内容审核环节,AI 审核系统会进行多项筛查,再由编辑掌控审核决定权,形成“机器初筛+人工终审”的双重保障机制,守住内容安全底线。

“中央厨房+分布式生产”的组织变革。人民日报社的“中央厨房”采用“总编调度中心+垂直领域工作室”架构,总编调度中心统筹重大报道,各垂直单元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内容生产。在“全国两会”报道中,前方采集的素材实时传入中央数据库,各工作室可共享资源,实现了“集中指挥”与“专业生产”的统一,构建起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快速传播矩阵。

“复合型人才梯队”的建设。智媒化时代,新闻人才需具备“专业主义精神 + 技术应用能力+跨界思维”的复合素养。南方日报构建“三维培养体系”:在知识结构方面,开设相关课程让记者掌握数据分析、可视化等技能;在实践锻炼方面,推行 “轮岗制” 打破技能壁垒;在激励机制方面,建立双维度考核体系,鼓励记者向“通才”转型发展。这种模式既坚守了“内容为王”的专业内核,又适应了技术变革的要求,为媒体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结语

未来,随着元宇宙、脑机接口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新闻传播将步入新阶段。新闻媒体需持续发力,构建“算法透明化”机制以打破信息茧房,强化“数字人文”素养以服务人的价值实现,完善“专业认证”体系以构建新闻真实性追溯机制。唯有如此,新闻媒体才能在技术变革中坚守好“瞭望者”的角色,巩固“社会公器”的价值根基,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与健康的舆论生态贡献专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