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小学音乐律动即兴创编教学策略
周逸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邗江实验小学225000
前言:
当音乐的节律与身体的动态相结合,抽象的听觉艺术便转化为可感、可视、可参与的生命体验。在此基础上,“即兴创编”则扮演了点燃创造力火花的催化剂角色,在探索与尝试中,将内心的感受、想象与思考,通过身体与声音即时地、个性化地表达出来,旨在培养一种敢于探索、乐于表达的创新思维与积极心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言引声,以声塑形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声音的艺术,尤其是对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孩子们就沉浸在母语独有的节奏、韵律与音调起伏中[1]。不论是平仄起伏的古诗词,还是朗朗上口的童谣,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将语文学科与音乐律动教学相融合,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听见”文字背后的节奏美,并且把它变成可听可看的艺术。
“声势教学法”就提供了这样一条绝佳的实践途径,这种源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方法,把人体自身当作最原始、最便捷的乐器,借助拍手、跺脚、捻指、拍腿这些简单的动作,就能“演奏”出语言的节奏型,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普适性与低门槛,规避了复杂的乐理知识以及乐器技能要求,使得每个孩子都能马上投身到音乐创造之中。当学生为熟悉诗句或者童谣自创声势的时候,他们既在做一项音乐活动,又在对语言展开一次深度而全方位的解读。抽象的文字节奏被身体发出的声响所具象化、游戏化,学习的过程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语文知识得到了巩固,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音乐创造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我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节奏和情感。
二、以画入境,以境生动
一幅画中的线条可以是流动的、跳跃的;色彩可以是激昂的、宁静的;构图可以是稳定的、冲突的。这些视觉元素本身便带有强烈的动感与情绪张力,可以直接引发观者的“通感”,即由一种感官刺激引起另一种感官反应的心理现象。
“情境教学法”在这里找到了和艺术通感理论的完美契合点。一幅富有表现力的美术作品被引入课堂,这就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审美氛围,在此氛围中,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看画”,而是被邀请踏入画中世界,用身体去“解读”和“再现”画面所蕴含的情感与动态。音乐成了情感催化剂以及结构支撑,合适的背景音乐能加强画作的情感基调,给学生的即兴律动赋予统一的听觉环境,即兴律动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促使学生捕捉并表达对艺术作品最直观、最个性化的瞬间感受,而不是去追求标准化的模仿,这是从视觉输入到动觉输出的创造性转换,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共情能力以及跨艺术门类的综合鉴赏力。
三、以体为媒,以动解构
瑞士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体态律动学”理论,“身体是学习音乐的第一乐器”[2]。他提出认为,在音乐中所有的抽象元素,如节奏、速度、力度、结构等,都可以在人体的运动中找到相对应的物理形象。而体育游戏则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方式,它就是这些音乐元素的最好体现者。
比如,用学生最熟悉的“一二三木头人”游戏来改编,在传统的游戏中,节奏和启停都是一个人喊出来的,但在音乐版中,这个人的角色是由音乐来承担的,播放一段节奏明快,结构清晰的音乐,比如格里格的《在山魔王的宫殿里》,这段音乐从很安静的拨弦声开始,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最后达到非常辉煌的高潮,游戏的规则变成了,音乐一响起来,同学们就可以向“终点”走去,但是他们所有的动作都要跟着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走。如果音乐突然停下来或者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乐句结束的时候,大家就要立刻变成一个雕塑,如果在音乐停了以后还有人在动,就要接受惩罚,需要重新回到起点。这个改编版的游戏,把学生从简单的跑动变成了对音乐的全神贯注。
另外,还可加入“镜子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个人做“原型”,一个人做“镜子”,在一段新的音乐背景中,“原型”的动作要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而“镜子”要一边看“原型”的动作一边听音乐,做出准确的模仿。“镜子”还可以再加入一个角色,就是“指挥家”,这个“指挥家”不用发出声音,只需要用动作来即兴“指挥”另外两个小伙伴的游戏。比如,指挥家的手举得高,动作幅度就大;指挥家的手挥动得快,动作的频率就快;指挥家的手掌张开表示强,指挥家的手指并拢表示弱。这个时候学生开始考虑怎么用身体去“控制”和“设计”音乐的表达,学生自己体验了音乐的“曲式结构”,明白了重复、对比等音乐构成的基本原则。
总结:
学科融合视域下的音乐律动即兴创编教学,其本质并非方法的堆砌或技术的革新,而是一种回归教育本源的育人哲学的体现,本文所探析的三大策略——“以言引声,以声塑形”、“以画入境,以境生动”、“以体为媒,以动解构”,尽管切入点各异,但其内核高度一致:皆是以学生为绝对中心,以身体为核心媒介,以自由创作为最终目的,真正让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世界之美,拥有丰富而深刻的想象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幸福人生注入源源不断的能量。
参考文献:
[1]樊巧会.节奏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实践[J].读写算,2025,(15):151-153.
[2]辛溪.核心素养视域下开展小学音乐律动教学的方法[J].琴童,2025,(07):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