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

作者

刘宪

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检察院 214011

1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减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传统的档案管理依赖人工分类、编目、检索与调阅,流程繁琐且易出错。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使得档案的录入、索引、归档与查询实现了自动化。例如,通过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可将纸质档案快速转化为可检索的电子文本,结合智能分类算法,系统能自动识别档案类型并归入相应目录。这不仅大幅缩短了档案处理周期,也显著降低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率。管理人员得以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档案价值挖掘、知识组织与信息服务等更高层次的工作中。

1.2 简化部门服务流程

信息化打破了档案服务的时空限制。借助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用户可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查阅、在线申请与电子调阅,无需再往返档案馆或等待人工响应。特别是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档案信息系统的集成使得跨部门协作更加高效。例如,在行政审批流程中,相关历史档案可实时调取并自动填充至业务表单,极大缩短了审批周期,提升了公共服务响应速度。这种流程再造的本质,是通过信息流的优化重构了传统的业务流。

1.3 帮助档案形成单位建立档案网络

档案信息化不仅服务于档案馆本身,更为各级档案形成单位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标准与管理平台。通过部署标准化的档案管理系统,各单位可在源头实现档案的规范化采集与数字化处理,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档案信息网络。这种网络化结构不仅确保了档案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也为后续的大数据分析与知识服务奠定了基础。例如,教育系统可构建覆盖各级学校的学籍档案网络,实现学生信息的全周期追踪与共享。

2 档案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2.1 物理隐患

档案信息系统的运行依赖于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施等硬件基础设施。这些设备一旦遭遇火灾、水灾、雷击或设备老化等物理破坏,可能导致数据永久丢失。此外,数据中心的电力供应稳定性、温湿度控制等环境因素,也直接影响系统的持续运行能力。因此,建立异地灾备中心、采用冗余电源与空调系统,是应对物理隐患的基本保障措施。

2.2 传输介质的隐患

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依赖于特定的存储介质,如硬盘、光盘、磁带或固态存储器。然而,这些介质普遍存在寿命限制与技术过时风险。例如,磁性介质可能因消磁而失效,光盘可能因氧化而无法读取。更严重的是,随着技术迭代,旧格式的存储设备可能逐渐被淘汰,导致历史数据无法读取。因此,必须建立定期的数据迁移机制,将档案信息迁移到新的、稳定的存储介质上,并采用开放、通用的文件格式以确保长期可读性。

2.3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隐患

档案管理系统通常运行在通用操作系统之上,而操作系统本身可能存在漏洞或后门,易受到病毒、木马或勒索软件的攻击。一旦系统被入侵,攻击者可能窃取敏感档案数据,或通过加密文件进行勒索。此外,操作系统更新不及时也可能导致安全补丁缺失,增加被攻击的风险。因此,必须对档案系统所用的操作系统进行严格的安全加固,关闭不必要的服务端口,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进行漏洞扫描与修复。

2.4 管理工作的隐患

技术手段的完善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档案信息化过程中,若缺乏明确的权限划分、操作审计与责任追究机制,可能导致内部人员滥用权限、越权访问或误操作。例如,管理员账号若未实行分级管理,可能造成权限泛滥;操作日志若未定期审查,则难以追溯异常行为。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实施“最小权限原则”,并利用日志审计技术实现操作全过程的可追溯性。

3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概述

3.1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定义

该技术涵盖数据采集(如扫描、OCR)、数据存储(如数据库、云存储)、数据处理(如索引、分类、压缩)、数据传输(如加密通信)与数据展示(如可视化、检索界面)等多个环节。其本质是通过算法与软件工具,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处理与智能化管理。在档案信息化中,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不仅关注数据的“存”与“取”,更强调数据的“用”与“活”,即通过信息挖掘提升档案的利用价值。

3.2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档案信息处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用于自动提取档案中的关键词与主题,构建知识图谱;区块链技术可为电子档案提供不可篡改的时间戳与存证服务。然而,这些技术也带来新的挑战,如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偏见、技术复杂性等。如何在创新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是档案信息化必须面对的课题。

4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

4.1 档案信息化系统的运用

现代档案信息化系统集成了数据库管理、全文检索、权限控制、流程管理等多种功能模块。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接口规范,系统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档案(文书、声像、实物等)的集中管理。例如,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档案元数据,利用全文搜索引擎实现关键词模糊匹配,结合工作流引擎实现档案借阅、销毁等业务的自动化审批。系统的模块化设计使其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配置功能。

4.2 专网专用,专人管理

为保障档案数据的安全性,应建立独立的档案管理专网,与互联网及其他业务网络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专网内部实行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仅允许授权终端接入。同时,实行“专人管理”制度,明确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与审计员的职责分工,形成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管理员需经过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确保其具备足够的技术能力与安全意识。

4.3 为档案信息化系统提供数据完整性保护

数据完整性是档案信息化的生命线。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多种手段保障数据不被篡改或损坏。例如,采用哈希算法为每份电子档案生成唯一的数字指纹,任何微小的修改都会导致指纹变化,从而被系统检测到;利用数字签名技术验证档案的来源与真实性,防止伪造;通过数据库事务机制确保数据操作的原子性与一致性,避免因系统崩溃导致数据不一致。

4.4 对数据进行定期防护与监控,避免重大事故产生

预防胜于补救。档案信息系统应建立完善的防护与监控体系。一方面,定期进行数据备份,采用“3-2-1”备份策略(三份数据、两种介质、一份异地),确保在灾难发生时可快速恢复;另一方面,部署实时监控系统,对服务器性能、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异常访问、资源耗尽或攻击行为。通过设置预警阈值与自动化响应机制,将潜在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5 结语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深刻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的模式与范式。通过构建高效、安全、可控的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了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整合、智能化管理与网络化服务。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档案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加便捷、精准的信息服务。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确保了档案信息在生命周期内的完整性、可用性与安全性,为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新媒体技术在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分析[J]. 王晓燕.中国培训,2016(18)

[2]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进程及信息安全的影响[J]. 崔玉礼.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6(0

[3] 实现档案信息化进程的问题及对策[J]. 李明.城建档案,2015(08)

[4] 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在档案信息化进程中的应用[J]. 陈震燕.科技展望,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