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高效利用与保护路径分析

作者

居超

山东乐陵,253600 370285199605094118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核心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土地是农村基本生产资料和生态载体,是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利用要兼顾“高效”与“保护”双重目标,一方面盘活存量土地、优化结构,为产业和基建提供空间;另一方面保护耕地、修复生态,守住安全红线。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矛盾多,如城镇化中耕地“两非”加剧、宅基地闲置与新增用地需求并存、集约化水平低与生态破坏交织,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可持续性。因此,探索农村土地高效利用与保护协同路径,是破解乡村发展瓶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2 农村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2.1 土地利用效率偏低,闲置浪费现象突出

农村土地碎片化和闲置问题严重影响利用效率。农业生产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小块经营”致耕地细碎化,全国约 80% 农户经营规模不足 10 亩,不利于机械化与规模化经营,影响生产效率。同时,城镇化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部分地区出现耕地撂荒,2022 年全国撂荒面积约1500 万亩。建设用地方面,宅基地闲置与低效利用问题突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农村宅基地闲置率超15% ,部分空心村闲置占比达 30% 以上。此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散乱,工业、公共服务与居住用地混杂,土地规划缺乏系统性,造成资源浪费。

2.2 生态保护力度不足,土地质量退化明显

农村土地利用中的生态破坏问题不容忽视。在农业生产中,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重金属污染,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 19.4%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染、秸秆焚烧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土地生态恶化。在生态用地保护方面,农村湿地、林地等生态空间被侵占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违规开发滩涂、围湖造田,破坏了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3 制度机制不完善,协同管理存在短板

土地管理制度的碎片化制约了高效利用与保护的协同推进。一是产权制度不健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仍需深化,经营权流转市场不完善,导致土地要素难以自由流动。二是监管机制薄弱,耕地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存在“重发展、轻保护”倾向,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尚未全面建立,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足。三是市场化配置机制缺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有限,交易流程繁琐土地价值难以充分实现。同时,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完善,缺乏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安置渠道,导致闲置宅基地难以盘活。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高效利用与保护的协同路径

3.1 深化制度创新,构建市场化配置与刚性保护相结合的机

3.1.1 完善土地产权与流转制度

推进农村集体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2023 年全国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 5.5 亿亩,流转率超 35% 。同时,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允许宅基地资格权、使用权依法转让,在保障农户住房权益前提下,盘活闲置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等产业。

3.1.2 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与激励机制

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确保18 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承担耕地保护任务的农户和集体组织给予经济补偿。同时,推行“田长制”,将耕地保护责任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建立耕地保护信用档案,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实行联合惩戒。

3.1.3 健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允许入市土地用于工业、商业、旅游等产业,完善入市交易规则和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获得土地增值收益的比例不低于 50% 。例如,浙江义乌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市,2023 年为村集体增收15 亿元,同时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1.2 万亩用地。

3.2 强化技术赋能,提升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保护水

3.2.1 推广农业现代化技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通过土地整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破解耕地碎片化问题。2021-2030 年全国将建成 15 亿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实现“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亩均粮食产量可提高 10‰ 同时,推广精准农业技术,通过遥感监测、智能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手段,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2022 年全国化肥农药利用率达 41% ,较2015 年提高6 个百分点。

3.2.2 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土地管理

构建农村土地“一张图”管理平台,整合国土调查、规划、审批等数据,实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实时监控耕地变化和生态破坏情况,2023 年全国通过遥感监测发现并制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 3200 余起。此外,推广智慧农业平台,实现土地流转、生产经营、农产品销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升土地利用精准度。

3.2.3 推进生态修复技术应用,改善土地质量

针对退化耕地,实施土壤修复工程,采用生物修复、轮作休耕等技术改良土壤,2022 年全国治理退化耕地1200 万亩。对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工矿用地,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复垦为耕地或生态用地,2021-2023 年全国通过增减挂钩复垦耕地23 万亩。同时,加强农村生态用地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提升乡村生态系统功能。

3.3 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土地利用与乡村功能协同发展

3.3.1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

构建“多规合一”的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耕地保护、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目标。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分类引导村庄发展,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例如,江苏苏州通过规划优化,将分散的工业用地集中到村级工业园,腾出 1.2 万亩土地用于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

3.3.2 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保障产业发展

通过“旧村改造”“空心村整治”盘活闲置宅基地,将节余指标用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2023 年全国通过宅基地盘活新增产业用地 50 万亩,带动乡村产业投资超 800 亿元。同时,鼓励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允许农业设施用地兼容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功能,提高土地综合效益。

3.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集约水平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统筹布局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占用土地。推广“点状供地”模式,对乡村旅游项目实行分散布局、集中配套,减少对耕地的占用。例如,云南大理通过“点状供地”开发民宿项目,较传统供地模式节约土地 60% 以上。

4 结论

农村土地高效利用与保护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二者相辅相成。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效率低、结构失衡、生态退化等问题,需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空间优化等实现协同发展。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配置机制是提升利用效率的关键;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生态修复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科学规划与技术应用为协同提供实践路径。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要强化“系统思维”: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用政策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守住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底线,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留空间。

参考文献

[1]刘守英.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理论、实践与未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温铁军,唐宗焜.乡村振兴与土地制度创新[J].管理世界,2021(5):63-75.

[3]朱道林,张韵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高效利用的路径与政策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