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项目学习为基础的英语跨学科教学策略

作者

郭俊妍

临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兴凯学校 河北邯郸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英语教学目标从“双基”转向“核心素养”,强调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传统的碎片化、孤立式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需求。与此同时,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强调真实性任务、深度探究与成果产出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过渡期,对情境化、体验式学习具有天然亲和力。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长时间深入探究一个复杂问题、挑战或主题,在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团队合作、自主探究、反思迭代等方式,最终产出具有公共价值的成果。其核心要素包括:驱动性问题(Driving Question)、真实性(Authenticity)、学生自主性(Student Voice and Choice)、反思(Reflection)、批判与修正(Critique andRevision)以及公开展示(Public Product)。在英语教学中,项目学习并非简单的“做项目”,而是以英语为媒介,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持续探究,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二)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是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围绕一个共同主题或问题,整合两个或以上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理解与综合应用。它不同于多学科教学(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中各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也区别于融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中知识的高度融合,跨学科教学强调在保持各学科独特性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互补与协同。在英语教学中,跨学科并非削弱语言学习,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为英语学习提供丰富的语境、真实的任务与多元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学习更具意义与生命力。

二、以项目学习为基础的英语跨学科教学策略

(一)融合科学课程:构建“探究-表达”双螺旋模式

科学课程以观察、实验、推理为核心,其严谨的探究逻辑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天然的“脚手架”。在“小小气象站”项目中,教师可设计“如何向国际小朋友介绍我们城市的四季变化?”这一驱动性问题。学生分组在校园内建立简易气象站,每日记录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数据,运用科学课所学的图表制作技能生成周报与月报。在此过程中,英语学习不再是被动输入,而是服务于数据描述、趋势分析与结论推导的主动输出。学生需学习并使用“temperature rises/falls,” “humidity is high,” “there is a strong wind from the east”等句型进行数据汇报;在撰写“季节变化报告”时,需运用“because,” “so,” “however”等连接词体现因果与对比逻辑,这正是科学思维与语言表达的深度融合。教师可提供“语言工具箱”(Language Toolkit),如常用科学描述句式、数据表达模板,帮助学生跨越语言障碍,专注于探究本身。项目成果可设计为英文版《校园气象季刊》,通过校园广播、公众号或与海外姊妹学校交换,实现真实语境下的语言应用。

(二)融合语文课程:打通“母语思维”与“外语表达”的通道

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表达范式,其与英语的融合,关键在于打通母语思维与外语表达的通道,避免简单的“翻译式”教学。在“中外传统节日比较”项目中,学生首先在语文课上深入研读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起源、习俗与诗词文化,理解其背后的家庭观念、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随后,项目转向英语表达:如何用英语向外国朋友介绍“中秋节”的文化精髓?这不仅是词汇(mooncake, reunion, legend)的转换,更是文化意象(如“团圆”)与情感内涵的跨文化阐释。学生需思考:如何用“family gathering under the full moon”传达“团圆”的温暖?如何用“Chang'e flying to the moon”讲述神话而不失诗意?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英文节日文本的叙事结构(如感恩节 Thanksgiving 的起源故事),借鉴其“背景-事件-意义”的叙述框架,重构中文节日的英文表达。项目成果可为“世界节日文化展”,学生制作双语展板、录制英文解说视频,甚至编写简单的英文节日绘本。

(三)融合劳动学科:在“动手做”中实现语言的“活化”

劳动学科强调动手实践与物化成果,其“做中学”的理念与项目学习高度契合。将劳动融入英语项目,能使语言在真实操作中“活化”。在“设计与制作校园环保宣传品”项目中,学生需完成从调研、设计、制作到推广的完整流程。首先,用英语进行校园垃圾投放现状的问卷调查(设计问题、采访师生);接着,运用美术与劳动技能设计环保标语牌、分类垃圾桶模型或可降解材料手工艺品;最后,用英语撰写宣传稿、录制短视频或举办“环保创意集市”进行推广。例如,制作一个“Plastic-Free Ocean”主题雕塑时,学生需讨论材料选择(recycled paper, natural dyes)、结构设计(3D model of a turtle trapped in plastic),并在展示时用英语解释创作理念:“This sculpture shows how plastic waste harms marine life. We used recycled materials to prove waste can be reborn.” 劳动过程中的测量、裁剪、组装等指令性语言(Cut along the dotted line, Glue the edges firmly)成为真实的沟通需求,而非课本中的机械句型。更重要的是,亲手创造的成果赋予语言表达以情感重量与责任感,学生在“做”中真切体会到语言作为行动工具的力量。

结语:

以项目学习为基础的英语跨学科教学,通过科学探究的逻辑支撑、语文文化的深度浸润与劳动实践的真实驱动,构建了一个多维联动、意义丰盈的学习生态系统。它超越了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实现了语言能力、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指向文化意识提升的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J]. 沈舟莉.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4(05)

[2] 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 徐华婷.教育,2024(12)

[3] 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与思考[J]. 王琼华.校园英语,20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