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谷余”课程赋能小学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仇冠伟 黄海娟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江心沙学校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江心沙学校 226134

当前小学五育融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落地”问题:德育多停留在说教,劳育与学科知识脱节,美育、体育难以融入日常教学。基于此,我校以“传承农耕文化、链接五育实践”为目标,开发“谷余”课程 ——“谷”指向粮食种植实践,承载劳育基础;“余”指向实践中的知识拓展与素养提升,串联德、智、体、美四育。

一、“谷余”课程与五育融合的内在契合性

(一)“谷余”课程的多元属性与五育目标高度匹配

课程 “种、研、创、用”四环节对应五育:种植环节实现劳育与智育融合,文化探究环节强化德育与智育,创意设计环节提升美育,全程团队协作与克服困难锻炼体育素养,天然承载五育融合功能。

(二)“谷余”课程的生活化特征助力五育落地

小学阶段学生具象思维为主,“谷物” 贴近日常生活,降低认知门槛。如“计算谷物产量”兼顾数学知识巩固(智育)与节约意识培养(德育),“谷物膳食搭配”融合营养学知识(智育)与健康习惯养成(体育),让五育融入日常。

二、“谷余”课程赋能小学五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重构课程目标:以五育融合为导向,明确“三维四层”目标体系

打破单育目标局限,构建“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层(基础层、融合层、发展层、创新层)”体系:基础层聚焦谷物基础认知与技能;融合层实现各育渗透;发展层提升综合素养;创新层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兼顾各育明确性与融合性。

(二)整合课程内容:以“谷物”为核心,构建“跨学科主题式”内容体系

为避免课程内容碎片化,“谷余”课程以“谷”为核心线索,打破学科界限,构建“跨学科主题式”内容体系,将五育内容有机整合到不同主题中。具体分为以下四大主题模块:

1.“谷物的一生”:以“谷物从种子到餐桌”的生长过程为主线,整合科学、数学、劳动、体育等学科内容。科学课上,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光合作用”等知识;数学课上,学生根据种植面积计算种子用量,根据产量计算单位面积产值;劳动课,学生参与翻土、播种、除草、收割等劳动实践;体育课,开展“谷物运输接力赛”“田间寻宝”等活动,将劳动与体能训练结合,既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2.“谷物里的文化”:融合语文、道德与法治、美术。语文课上,阅读与谷物相关的古诗词、民间故事,开展“谷物主题征文”活动;道德与法治课上,结合“世界粮食日”开展“节约粮食”主题班会,讨论“光盘行动”的意义;美术课上,以谷余为材料创作拼贴画,将文化知识与审美创作结合。

3.“谷物的‘变身’”:联动科学、劳动、美术、综合实践。科学课上,学生探究“谷物加工的原理”、“谷物的营养价值”,设计“谷物营养对比实验”;劳动课上,学生参与简单的谷物加工实践,掌握手工加工技能;美术课上,学生利用谷物壳、秸秆制作手工艺品(如谷物画、秸秆编织品);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分组开展“谷物加工创新”项目,尝试开发“谷物零食新品”,并撰写项目报告,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4.“谷物与生活”:结合道德与法治、数学、语文。道德与法治课上,学生调查“身边的粮食浪费现象”,提出“节约粮食”的具体建议,如制作宣传海报、向家人宣传节约理念;数学课上,学生计算“家庭每月谷物消耗量”“谷物价格波动情况”,培养数据分析能力;语文课上,学生撰写“谷物与我的生活”日记,记录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与感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新课程实施:以“实践体验”为核心,采用“多元联动”实施方式

1.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各学科融入谷物元素)与主题整合(多学科共授谷余主题课)结合,实现协同育人。定期开展“谷余”主题整合课,由多个学科教师共同备课、授课,如“谷物文化节”主题课,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赏析田园农耕诗词,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创作谷物作品,道德与法治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节约粮食,实现多学科协同育人。

2.校园实践:打造“稚耕园”劳动基地、谷余工坊、谷余文化角,开展采青节、丰收节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课程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谷余”课程的理解,实现五育融合。

3.家庭参与:通过家庭种植、亲子烹饪、节约打卡等任务,鼓励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到课程中来。这种家校协同的实施方式,让五育融合延伸到家庭生活中,形成育人合力。

4.社会拓展:链接农场、社区、博物馆等资源,开展研学、讲座、文化宣传活动。比如与江心沙农场合作,组织学生开展“农场研学”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机械化种植过程,学习现代农业技术。这些社会拓展活动,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还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提升综合素养,推动五育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

(四)完善课程评价:以“五育融合”为核心,建立“多元立体”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五位一体模式。

2.评价内容全面化:涵盖五育指标,如德育(节约意识)、智育(探究能力)、体育(健康习惯)、美育(审美能力)、劳育(劳动技能)。

3.评价方式多样化:结合过程性评价(成长手册、观察记录)与终结性评价(成果展示、知识测试),采用定量(星级评分)与定性(评语)评价。

三、“谷余”课程赋能小学五育融合的实践成效与展望

(一)实践成效

学生层面:劳动、创新能力提升,文化认同、节约意识增强;教师层面:跨学科教学与课程开发能力提高,育人理念转变;学校层面:形成特色品牌,课程经验《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南通区域推广。

(二)未来展望

未来将优化课程内容(融入智慧农业、环保理念)、整合课程资源(建资源库)、深化家校社协同、加强课程研究,探索五育融合更深路径。

“谷余”课程通过目标重构、内容整合、实施创新、评价完善,为小学五育融合提供可行路径。未来学校应持续发挥“谷余”课程的育人优势,不断创新与完善课程体系,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1 年立项课题《“谷余”课程推动小学五育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H202132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