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高段红色文化类课文阅读教学路径及策略研究
宋姝葶
广安市广安区东方小学校 638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并热爱自己的文化,特别提出要通过学习红色文化等内容来增强文化自信。纵观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共17 篇红色教育类课文,五六年级每学期都会安排一个单元学习红色文化。这些课文传递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新课标倡导的“ 学习任务群” 教学模式为此提供了新思路。学习任务群是从语文课程结构角度提出来的,重在反映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内容和教与学方式[1]。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发展型及拓展型任务群时,设计贴近真实生活的学习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感受革命先辈的精神境界。接下来将以位于五上第四单元《军神》为例,探索任务群视域下小学语文高段红色文化类课文阅读教学路径及策略。
一、深入文本阅读,产生情感共鸣
当今时代的小学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红色文化类题材课文因时代背景差异,往往让学生感到陌生。对此,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红色文化类课文时,备课要格外充分,让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才能产生情感共鸣。
首先,可以在课前布置小任务,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并指定几个和课文相关的故事让学生查询资料。教学《军神》时,可让学生提前搜集课文中所讲的刘伯承受伤的故事,通过这种沉浸式学习,学生对历史背景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理解文字传递的情感。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整合相关资源,比如把革命老照片、历史文献、英雄故事音频和纪录片片段、AI 带进课堂。教学《军神》时,教师利用 AI 让课堂更生动:用手机豆包 APP 扫描课文插图,让插图立刻“ 活” 过来,刘伯承的伤口随着朗读声渗出血迹,虚拟的汗水一滴滴落下来,沃克医生表情从惊疑变为柔和,让学生感同身受。还可挑选电影《军神》合适的片段稍作剪辑,就能让课文中英雄形象在荧屏上鲜活起来。再结合革命老照片、历史文献等资料,孩子们自然会对刘伯承整个手术过程传递的坚强意志产生更深切的共鸣。
最后,针对展现红色精神的经典课文,角色扮演活动能有效拉近时空距离。在教学《军神》时,为帮助学生感受刘伯承将军钢铁般的意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对话变成剧本,通过演绎,重现手术室场景。当扮演“ 军神” 的学生演绎拒绝麻醉的过程,当“ 医生” 角色用颤抖的手势表现震撼与敬佩,这些具象化的表演让文字中的“ 72 刀” 不再是抽象数字。当学生通过角色代入走进历史现场,革命者忍痛坚持的每个细节都成为传递精神的密码,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情感共鸣。
二、抓住动人细节,感受人物精神
在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类课文常借助人物刻画传递情感。针对小学高段教材特点,教师需聚焦文本细节,通过剖析人物言行引导学生感知深层情感。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其核心学习目标正是“ 从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时,教师需要搭建文本细节与单元要素的桥梁,带领学生在字里行间展开想象,真正走进人物精神世界。这种沉浸式阅读既能提升语言品鉴能力,又能让红色精神跨越时空引发共鸣。
教学《军神》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默读勾画关键描写。当读到刘伯承拒绝麻醉、手术中数刀数的细节时,可引导学生批注“ 青筋暴起” “ 抓破床单” 等动作背后的坚韧。在沃克医生从冷冰冰的“ 你叫什么名字” 到颤抖着说出“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的转变中,学生能通过角色朗读体会医生态度的层层递进。这类课文中的每个细节描写,都是打开英雄精神的钥匙。
三、巧用阅读链接,理解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底色是“ 红” ,就其价值内核而言是指融入了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就其价值外延而言,它凝聚了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和解放过程中的人类共同价值[2]。部编版小学语文高段教材中的红色类课文,课内或课外配以恰如其分的“ 阅读链接” ,依据“ 最近发展区” 理论,分阶段运用该资源促进深度学习。
教学《军神》时,针对学生难以理解“ 拒绝麻醉” 的背后的信念,可提前布置阅读《刘伯承拒用麻药的真实故事》。当学生了解到将军“ 战士流血不流泪” 的带兵理念,就能明白手术台上的坚韧不是逞强,而是革命者“ 以身作则” 的红色精神传承。课中,深化情境体验。当学生品读“ 沃克医生手抖” 时,适时引入链接文本《战地医生日记》选段。通过对比阅读同时代医护人员的真实记录,学生能更立体地理解“ 军神” 称号背后的时代重量——这不仅是个体的坚韧,更是整个革命群体的精神缩影。课后,促进迁移理解。在完成课文学习后,可推荐链接库中《丰碑》《倔强的小红军》等群文,引导学生制作“ 钢铁意志” 主题卡。通过阶梯式阅读,学生逐渐明白:课文中“ 青筋暴起的手” 承载着“ 一切为了胜利” 的信念,“ 冷静数刀数” 的坚持诠释着“ 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真理。这种从具体事例到精神内核的理解过程,正是红色文化从历史走进童心的关键路径,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链接当代生活,体悟红色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80 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很多可歌可泣的“ 红色精神” ,如“ 拒用麻醉,清醒数刀数” 的坚定革命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 不怕艰难险恶” 的长征精神……小学语文教材中融入了很多红色文化类课文,其意义在于激励生活在和平盛世的人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一,红色精神是应对挑战的精神支柱。《军神》中刘伯承元帅在手术中拒绝麻醉、强忍剧痛的钢铁般的意志,映射着当代人在逆境中所需的顽强品格。无论是学业压力还是生活困境,这种“ 不退缩、不言败” 的态度,激励孩子们直面困难而非逃避。在课堂上,当谈及学了《军神》后你的收获,有孩子分享到:自己曾被烫伤痛哭,而刘伯承的坚毅让他反思“ 渺小” 与“ 伟大” 的差距。文中所揭示红色精神便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如同火炬,照亮着个体与集体的前行之路。
其二,红色精神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纽带。刘伯承拒用麻醉是因为:“ 担心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为了革命的成功,他已将个人感受置之度外,展现出集体主义情怀。在个体化加剧的今天,这种精神提醒人们:个人成功需与社会责任结合。疫情期间无数逆行者以行动诠释的奉献精神,正是红色基因的延续。正如《英雄赞歌》所唱“ 英雄的鲜血染红战旗” ,红色精神始终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任务群视域下的红色文化阅读教学并非单向的价值灌输,而是以多维认知建构实现红色精神的当代转化。在任务群视域下《军神》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情境还原、对比思辨、情感共鸣,将刘伯承的钢铁意志转化为面对困难挫折的定力,将革命者的奉献精神转化为志愿服务的内驱力。当个体以刘伯承式的信念面对生活,当社会以革命者的格局追求进步,红色精神便能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徐小晶《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本策略探究》[G],《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 年第28 期.
[2]张琴芬《论红色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当代价值》[J],《江苏教育》2021 年第 27 期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