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好来宝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
王子龙
1.呼伦贝尔学院科学技术处内蒙古海拉尔021008;2.呼伦贝尔历史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基地内蒙古海拉尔021008;3.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学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内蒙古海拉尔021008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study of Hulunbuir Halaibu, detailing its historical origin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form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It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of inheritance faced in contemporary times and proposes targeted strategies for protection and continuation. The aim is to reveal the unique charm and value of Halaibu as a folk art and to promote its preservation and devel opment in modern society.
Keywords: Hulunbuir; Halaibu;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呼伦贝尔,这片广袤而充满魅力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好来宝作为蒙古族传统的说唱艺术形式,在呼伦贝尔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情感寄托。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深入研究呼伦贝尔好来宝,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呼伦贝尔好来宝的历史溯源
好来宝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传统。在早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族人民通过口头传唱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产生活经验等,这种口头传承的形式为好来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好来宝不断吸收新的元素,逐渐发展成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说唱艺术。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好来宝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古代,它主要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中流传,是人们在聚会、庆典等场合的娱乐方式。到了近代,随着蒙古族社会的变迁,好来宝的内容和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开始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出现了一些针砭时弊、歌颂英雄的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与支持下,好来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创作者们结合时代主题,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使其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发挥着宣传教育的功能。
二、呼伦贝尔好来宝的艺术特色
(一)独特的语言韵律
好来宝的唱词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它以蒙古语为主要语言载体,蒙古语丰富的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为好来宝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唱词一般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每节的韵律和谐统一,通常押头韵、腹韵或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例如在描述草原美景的好来宝唱词中:“呼和诺尔(蓝色的湖)波光闪,查干诺尔(白色的湖)映蓝天,乌兰诺尔(红色的湖)似火焰,诺尔们(湖泊们)装点大草原 。”其中“呼和”“查干”“乌兰”押头韵,增强了唱词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听众更容易记住和传唱。
(二)多样的表现手法
好来宝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涵盖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能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骏马好似离弦箭,飞驰在那大草原”,让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骏马的速度;夸张手法则能增强情感的表达,“我的歌声震天地,能把高山都撼动”,展现出演唱者对自己歌声的自信;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小草在风中欢快跳舞,花儿向我们点头微笑”,使整个场景充满生机;排比手法增强了唱词的气势和感染力,“草原上的羊群像云朵,像棉花,像雪山”,生动地描绘出羊群的形态和规模。
(三)融合音乐与表演
好来宝与音乐紧密结合,通常以蒙古族传统乐器如马头琴、四胡等为伴奏。马头琴悠扬深沉的音色、四胡轻快活泼的节奏,与好来宝的唱词相得益彰,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在表演时,演唱者不仅要通过声音来传达唱词的内容和情感,还会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如模仿骑马、射箭的动作,展现蒙古族的豪迈气概;通过表情的变化来表现喜怒哀乐,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三、呼伦贝尔好来宝的表演形式
(一)单人表演
单人表演是好来宝较为常见的形式之一。表演者自拉自唱,凭借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出色的说唱能力,在舞台上独自展现好来宝的魅力。他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根据现场气氛和观众反应灵活调整表演内容和节奏。比如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时,表演者通过不同的语调、语速以及丰富的表情动作,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沉浸其中。
(二)双人表演
双人表演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两位表演者通常会有分工,一位主说,一位主唱,或者两人交替说唱。在表演过程中,他们通过幽默风趣的对话、相互配合的动作和默契的眼神交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双人好来宝常以生活趣事、幽默故事为题材,通过诙谐的表演方式逗乐观众,同时也传递一些生活道理和价值观。
(三)多人表演
多人表演的好来宝场面更为宏大,气势更加磅礴。表演团队由多人组成,包括说唱者、乐器演奏者等。他们在表演时,既有整齐划一的合唱、合奏部分,展现出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整体感;又有各自的独唱、独奏段落,突出个人的才艺。多人好来宝适合表现大型的历史事件、庆典活动等主题,通过丰富的表演层次和多样的艺术手段,将宏大的场面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四、呼伦贝尔好来宝的文化内涵
(一)记录民族历史
好来宝是蒙古族历史的生动记录者。许多好来宝作品讲述了蒙古族的起源、迁徙、战争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往等历史事件。例如在一些好来宝中,传唱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英勇事迹,详细描述了战争的过程、将领的智谋以及士兵的英勇,让后人能够了解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铭记民族的发展历程。
(二)传承道德观念
好来宝蕴含着蒙古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作品中常常宣扬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美德,对违背道德的行为进行批判。比如在一些关于家庭伦理的好来宝中,强调子女要孝顺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通过说唱的形式将这些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听众,对维护社会秩序和传承民族美德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反映生活风貌
好来宝也是蒙古族生活风貌的写照。它描绘了草原上的游牧生活、狩猎场景、传统节日庆典以及男女之间的爱情等。在描述游牧生活的好来宝中,会涉及到如何放牧、照顾牲畜,以及在草原上搭建蒙古包、制作奶制品等生活细节;在表现爱情的好来宝里,用优美的唱词描绘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和恋爱过程,展现出蒙古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五、呼伦贝尔好来宝在当代的传承困境
(一)现代文化冲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现代文化形式如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等迅速传播,占据了人们大量的休闲时间。这些文化形式以其新颖的内容、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一代的关注。相比之下,好来宝的表演形式相对传统,传播渠道有限,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受众群体逐渐缩小,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其兴趣不高,导致好来宝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二)传承人才匮乏
好来宝的传承需要具备扎实的蒙古语基础、丰富的文化知识、出色的说唱技巧和音乐演奏能力的人才。然而,在当代社会,由于学习好来宝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经济回报相对较低,导致愿意学习好来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同时,现有的好来宝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随着他们年事渐高,一些传统的技艺和表演风格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创作创新不足
在当代社会,好来宝的创作未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部分作品内容陈旧,与现代生活脱节,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表演形式上,也缺乏创新,未能充分结合现代科技和艺术元素,无法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这使得好来宝在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影响了其传承和发展。
六、呼伦贝尔好来宝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一)加强教育传承
将好来宝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中小学和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或兴趣班。编写专门的教材,系统地传授好来宝的历史、文化内涵、表演技巧等知识。邀请当地的好来宝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现场教学和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好来宝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例如,呼伦贝尔市的一些蒙古族学校已经开展了好来宝进校园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好来宝表演,学习说唱技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专业人才
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加大对好来宝专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工作室。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为有志于学习好来宝的年轻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鼓励专业院校开设与好来宝相关的专业或课程,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好来宝创作、表演和研究人才。同时,提高好来宝传承人的待遇,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荣誉,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好来宝的传承事业中。
(三)推动创新发展
鼓励好来宝创作者深入生活,挖掘现代社会中的新题材、新内容,将现代元素融入到好来宝的创作中。例如,可以结合呼伦贝尔地区的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等热点话题进行创作,使好来宝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在表演形式上,大胆创新,借助现代舞台技术、多媒体手段等,丰富好来宝的表演形式。比如,在表演中加入灯光特效、视频背景等,增强舞台效果;将好来宝与现代音乐风格融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音乐作品,吸引更多观众。
(四)拓展传播渠道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优势,拓展好来宝的传播渠道。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对好来宝进行宣传和推广。制作好来宝的专题节目、短视频等,在各大媒体平台上播放,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好来宝比赛、展演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为好来宝的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莫·宝音巴图.蒙古族好来宝研究[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2]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斯琴孟和.关于蒙古族传统说唱艺术“好来宝”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艺术,2017(01):112-11
4.
[5]白红梅.论蒙古族说唱艺术好来宝的传承与发展[J].北方音乐,2019,39(14):51-52.
作者简介:王子龙(1988-),男,满族,呼伦贝尔学院科学技术处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民间文学。
基金项目:呼伦贝尔学院 2021 年度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呼伦贝尔的蒙古族传统曲艺好来宝研究”(2021RSZ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