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研究
李薇
鞍山高新区华育学校
一、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深入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其课程内容相较于小学阶段的道德认知启蒙和基本行为习惯养成,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社会现象、国家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通过对国情、道德、法治等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并非简单的“课程拼接”,而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层次与价值观形成特点,构建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育人体系,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下还存在一些问题,内容如下:
(一)教学目标定位偏差
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未能充分考虑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要求,存在与小学、高中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既不清楚小学阶段思政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亦未研究过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大纲”,这种行为体现在教学中会导致过度重复小学阶段的内容,无法满足初中学生日益增长的认知需求,进而降低学生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或过于对标高中阶段的“理论深度”未结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生硬讲解,超出初中生对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进而导致学生因理解困难而丧失对该学科的兴趣,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衔接不畅
不同学段思政课程内容缺乏有效整合与衔接,小学、初中、高中教师间缺乏交流,易出现“内容重复”或“内容空缺”,破坏一体化育人的连贯性。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23 年发布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衔接调研报告》指出,“法治教育”“国情教育”是内容重复率最高的模块,其中“宪法相关内容”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重复讲授比例达 45% ,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网络道德规范”等内容则存在“小学未涉及、初中未深入、高中需急用”的空缺问题,这种“重复与空缺并存”的现象,严重影响一体化育人的效率。
(三)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小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偏向于“情境化、游戏化”,随着初中阶段学科知识难度的提升,无论使用何种教学方法都会与小学的轻松惬意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当下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方法仍较为传统、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单一的教学方法既无法衔接小学阶段“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也未为高中阶段“议题式、探究式”教学培养学习习惯,不符合一体化教学中“方法梯度进阶”的要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与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所倡导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相悖。
三、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策(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实现学段衔接
其一,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一体化要求制定目标。教师应深入研究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的目标体系,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小学阶段可能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具体的人物、事件等感性材料让学生感受爱国的具体表现;初中阶段则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理性层面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时代价值,如通过对历史事件、国家发展成就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紧密联系 。
其二,加强与小学、高中教师的沟通与协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主动与小学、高中思政教师交流,了解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保初中教学目标既承接小学又对接高中。通过开展跨学段教研活动,共同研讨教学目标的衔接点和递进关系,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
(二)系统整合教学内容,强化课程连贯性
其一, 梳理一体化内容框架。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为导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各章节内容在一体化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时,结合小学和高中的思政课程内容,构建有机联系的知识框架。例如,在“社会责任感”培养方面,小学阶段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养成关心他人、参与班级事务的意识;初中阶段进一步拓展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等,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精神;高中阶段则从社会责任与国家治理、全球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
其二,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包括本地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成果、时事热点等,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讲解“家乡发展”相关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家乡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国家发展与个人生活的紧密联系 。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对“说教式”教学存在抵触心理,应将议题式教学法、大单元式教学法、情景法、小组讨论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灵活机动的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体验性与互动性。
五、结语
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其中的“关键衔接点”,其教学实践的优化不仅关乎本学段思政教育的质量,更影响整个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效能。通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系统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谢娟,亓舒,杨婷. 基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德育,2024(3):15-19.
[3]马宝娟,张婷婷.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2):4-8.
[4]丁帅.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辩证思维和实践逻辑[J].中国德育,2023(1
作者简介:李薇(1994-),女,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职称:中教一级,学历: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