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竞赛导向到数字化转型

作者

赵莹琳

河南工程学院

在环境设计学科的教学革新实践中,学科竞赛已成为推动实践教学变革的关键驱动力[1]。通过将竞赛机制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不仅有效弥合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鸿沟,更为学生搭建了接触真实行业实践的平台。这种“ 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促学习” 的模式,正深刻重构着环境设计学科的教学范式。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对环境设计教育生态系统的影响愈发深远[2]。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设计学科的教学迎来了突破传统时空限制、创新教学模式的历史性机遇,呈现出多维发展路径与系统创新的可能。基于此,本文将从多重角度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多维路径与系统创新。

1 学科竞赛导向的教学创新:重构实践课程体系

1.1 竞赛机制与课程体系的深度整合

学科竞赛的实战性整合:将竞赛命题转化为课程项目,取代传统虚拟课题,使学生直面真实的设计挑战[3]。例如,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的“ 乡村振兴类” 和“ 数字设计类” 赛题,被直接引入三年级的《项目实战 Studio1》课程。学生在设计“ 一站式学生社区公寓” 项目的过程中,同步掌握专业技能,并培养社会责任感。这种“ 真题实做” 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 从理论到理论” 的弊端,使设计成果既具备艺术性,又具有实践应用价值。

教学流程的重构:本研究采纳了“ 双导师、五阶段” 教学模式,结合企业导师与专业导师的双重指导,强调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依次经过“ 考察与回顾→分析与预策→汇报与总结→绘制图纸→评图与参赛” 五个阶段,已在社会学与环境设计学的跨学科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教学成效。

1.2 竞赛成果的教学转化机制

分层教学策略:针对学生能力的异质性,将竞赛项目细分为“ 基础达标层” (例如方案框架搭建)和“ 挑战创新层” (例如智能空间与室内设计的整合)。该策略确保了教学的最低质量标准,同时为杰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作品转化制度:将优秀的竞赛作品通过“ 设计解剖图集” 的形式转化为教学案例,详细标注创意来源、技术难点及改进空间,并将获奖方案纳入案例库,构建“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的教学资源循环体系。

2 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路径:技术赋能引领教学变革

2.1 数字化教学的核心突破点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沉浸式设计环境,实现学生对空间关系的“ 沉浸式” 体验。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运用 VR 技术开展虚拟设计实践,学生得以在数字空间中自由调整建筑结构、材料质感及光影效果,显著增强了空间感知与设计创新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将传统“ 立体构成” 课程升级为“ 空间形态构成” ,将设计场域扩展至虚拟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场域环境与作品之间的“ 共振” 效应。

人工智能辅助设计:人工智能(AI)工具深度整合至设计流程中,从概念生成到技术优化,提供全链条的支持[4]。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够迅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原型,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设计,显著提升创意效率;智能评分系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设计方案的结构合理性、材料适用性及美学价值进行多维度的量化评估。

2.2 数字化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优化

在当前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标志着传统教学模式的边界被打破[5]。该模式结合了“ 理论在线学习” 与“ 线下实践操作” ,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的设计案例库、软件教程等资源,以及线下设计工作室配备的 3D 打印机、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化制造设备,共同构建了一个“ 虚拟设计+实体模型” 的完整创作闭环。

此外,跨校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6]。欧洲设计学院所搭建的数字化平台,为多校间的远程协作提供了支持。中国高校亦在积极构建“ 虚拟教研室” ,以突破传统教研框架的局限。例如,国内某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专业已成功实施虚拟教研室,有效促进了教学资源的高效整合,并实现了跨地域的资源共享。

3 跨学科与产教融合的深化:突破界限,协同育人

面对日益增长的设计复杂性挑战,环境设计教育正从单一学科模式向跨学科融合方向转变。这一转变通过整合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与行业资源,致力于构建一个“ 艺术与工程相结合、产业与教育协同”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联合研发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为企业带来了新鲜的设计理念和创新动力,实现了教育与产业的双赢。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通过组织设计竞赛、创意工作坊等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传统观念,不断推动环境设计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3.1 跨学科教学的系统创新

“ 艺工融合” 课程体系:社会学与环境设计专业联手推出一系列核心课程,包括“ 专业考察、主题设计、居住空间设计、文化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乡村振兴专题设计及城市更新专题设计” ,全面覆盖工学与艺术学的交叉领域。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将有机会深入探讨空间与社会、文化、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实践项目深入理解设计的本质与价值。

课程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将创新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又拥有跨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该课程体系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与跨学科交流,学生将有机会与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共同协作,完成综合性设计项目。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还能激发新的创意火花,为未来的职

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产教融合组建双师队伍

“ 双师制” 教学团队:由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构成跨领域教学组,各自发挥其独特功能。企业导师提供实际项目需求,专业教师则负责将这些需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模块,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前沿相契合。通过“ 校企协同,共建模式” ,学生得以参与从概念设计至施工落地的全流程实践活动。

企业导师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为学生带来真实的市场洞察和项目案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而专业教师则凭借其深厚的学术背景,将复杂的设计原理和技术知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起扎实的专业基础。这种互补性的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促进了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此外,“ 双师制” 教学团队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4 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

4.1 双导师制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互补性与协同性

在双导师制框架下,两位导师的角色定位与职责分工呈现出互补性与协同性。校内导师主要承担学生学术研究计划的制定与论文撰写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深入科研领域,致力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与科研能力的提升。企业导师则侧重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和项目实践等途径,协助学生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增强其实践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意识。在此模式下,学生得以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两个维度获得均衡发展,从而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2 双导师制下的协同指导与职责专精

双方导师协同指导时,不仅关注学生设计作品,更重视培养其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校内导师严格专业指导,确保设计作品理论上具前瞻性与创新性、符合学术伦理规范,鼓励学生挑战传统、探索新设计理念方法,推动环境设计教育创新发展。而企业导师凭借丰富行业经验与市场洞察,提供实践指导和技术支持,关注设计可行性与市场适应性,指导学生技术选型、成本控制和用户需求分析等工作。其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未来职业奠基。

在双导师制协同指导下,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有较高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展现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推广应用此教学模式,将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跨学科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5 实施策略与保障机制:系统性推进教学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构成了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成功实施依赖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评价机制等多维度的协同创新。基于众多高校的前沿实践,本研究总结了以下关键的实施策略:

5.1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教学资源体系构建

教师专业能力更新机制:设立专业教师每学期须参与行业研修或竞赛评审的强制规定,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同步更新。上海大学实施“ 双聘制度” ,邀请一线设计师参与课程开发,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 双师型” 教学团队。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整合竞赛获奖作品、企业案例、教学视频等资源,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探索平台。如引入全国大学生环境设计大赛优秀作品,让学生学习前沿设计理念与技术应用,激发创新思维;结合企业真实案例,让学生在模拟实战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理论与实践差距。

5.2 制度保障与资源整合

政策支持体系:将竞赛获奖、成果转化等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以激发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为“ 设计竞赛式” 教学研究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资源整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共建等方式,整合各方资源以支持教学改革。上海大学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设立“ 新海派设计” 展区,展示教学成果的同时拓展社会资源;鲁迅美术学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将学生毕业设计纳入城市微更新项目,实现教学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协同框架:从竞赛机制、数字化平台、思政融合、跨学科实践四个维度协同推进,建立“ 教师—学生—企业—学校” 四方联动的教学生态系统。其中,竞赛机制作为驱动创新实践的引擎,数字化平台作为支撑教学变革的基础,思政融合作为引领价值的方向,跨学科实践作为整合知识的载体。

6 结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综合创新

未来综合创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正从单一技能传授向多维能力培养进行系统性转变。通过竞赛驱动、数字技术赋能、思政引领和跨学科整合四维联动,重塑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乔 治 , 陈 思 梦 . 学 科 竞 赛 导 向 下 的 环 境 设 计 实 践 课 程 教 学 改 革 [J]. 包 装 工程,2023,44(S1):645-650.DOI:10.19554/j.cnki.1001-3563.2023.S1.097.

[2]郭莉,吕婧玮,丁三青.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教学的生态响应[J].教学与管理,2025,(09):6-11.

[3]陆津“. 实战导入式” 教学模式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研究——以实战性学科竞赛为例[J].艺术教育,2015,(02):212-213.

[4]弋佳琪.人工智能赋能教与学的应用工具智能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央民族大学,2023.DOI:10.27667/d.cnki.gzymu.2023.000204.

[5]李震.基于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以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41(03):61-63.

[6]汤薇.“ 集团化办学” 跨校区美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实践研究[J].美术馆,2025,6(0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