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辩论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王见林

哈尔滨市阿城区第一中学校,150300

前言:

辩论式教学并非新鲜事物,但其在高中历史课堂的深度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设计分层议题、引入多媒体史料、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策略,辩论式教学不仅能激活历史课堂的生机,更能帮助学生建立“论从史出”的学术思维,学会从多维度审视历史问题,为应对新高考的开放性试题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史料冲突点”切入议题,激活历史思辨的深度

辩论式教学要借助“史料冲突点”来设计争议性议题,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思维过程[1]。比如讲“洋务运动成败”时,教师可以选两则史料,一则出自晚清官员李鸿章的奏折,说洋务企业“自强之基渐固”;另一则来自同时期外国观察者的报告,说洋务企业“技术依赖外洋,管理低效,算不上成功”,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则史料,找出主要的争议点“技术引进是否等于现代化成功”,再以此设计辩论议题“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还是失败的尝试?”。

实践上,教师要分三步走:第一步,课前给学生安排分组搜集与洋务运动相关的原始档案、时人日记、外媒报道等多元史料,并且标明史料出处与立场;第二步,在课堂辩论时,教师充当“史料裁判员”,纠正学生引用史料时出现的断章取义或者主观臆断,譬如当某方学生仅引用李鸿章奏折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时,教师可以发问:“这份奏折是何时写的?李鸿章作为洋务派代表,他的观点是否存有立场偏差呢?”第三步,在辩论结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史料分析方法,即要联系史料作者的立场、时代背景以及史料类型(官方文件和私人日记的区别),从而体会历史结论的复杂之处。

二、构建“角色代入式”辩论场景,强化历史理解的温度

历史事件中人物的选择与立场常受时代局限,学生若仅作旁观者分析,便易陷于“事后诸葛亮”的疏离感[2]。通过“角色代入式”辩论,教师能促使学生模拟历史当事人的身份、立场及利益诉求。于具体情景中领悟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就拿讲述“辛亥革命时期立宪派与革命派之争”来说,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充当 1911 年长江流域的立宪派士绅;另一组则是同盟会革命党人,辩论的话题就是:“武昌起义以后,立宪派应当支持革命军还是呼吁清廷实施立宪?”。

具体教学时,教师给出角色背景:立宪派手里握着地方商会、咨议局等资源,既对清廷专制不满,又怕革命造成社会混乱;革命党人打着“驱除鞑虏”的旗号,却缺少地方治理经验。辩论前,学生写角色宣言,立宪派学生可能写下:“吾辈非不赞成共和,但革命突然而来,恐酿乱局,应循序渐进改良为好。”辩论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角色利益冲突点,立宪派担心革命破坏自身经济与社会地位,革命党人觉得立宪派“首鼠两端”。当有学生说“立宪派应该和革命党合作”,教师可以问:如果你是立宪派领袖,你怎么说服商会支持可能会造成战乱的革命?教师也要强调:历史人物的决策不是“愚蠢”“短视”,而是受到时代信息、利益、价值观等多方面制约。

三、设计“跨单元联动”辩论链,拓展历史思维的广度

教师可以利用“跨单元联动”辩论链,把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历史内容串起来,让学生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如在完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近代中国工业化探索”三个单元后,教师可以设计递进式辩论链:第一轮辩论议题是“经济重心南移是否导致北方经济衰退?”;第二轮升级为“明清商品经济繁荣是否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第三轮聚焦“近代工业化为何不能延续明清商品经济的优势?”。

实践当中,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议题设计要体现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延续性和断裂性,比如第一轮辩论,学生要比较唐宋时期南方农业技术和北方游牧经济的不同之处,明白“重心南移”是人口、技术、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北方经济的“衰退”;第二,辩论链要逐层递进,引领学生从具体现象上升到理论认知,比如第三轮辩论,学生也许会察觉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虽然繁荣,但是被重农抑商政策和自然经济结构所限制,近代工业化却遭遇着技术封锁和市场割裂的双重难题;第三,教师要在辩论之后给出学术视角的总结,比如引用历史学者许倬云的话说,“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在于文化认同,断裂性在于制度和技术变革滞后”。

学生在辩论链上提出:“从经济重心南移到近代工业化受阻,中国一直无法冲破‘传统’与‘现代’的转型瓶颈”,这个结论是学生将三个单元的知识整合、对比之后得出的,教师利用“跨单元联动”的辩论链,让学生形成了长时段的历史思维框架,也明白了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充满反复和矛盾的过程。

总结: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辩论式教学以争议性议题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对话重构了历史学习的认知范式,可以将历史课堂从“记忆场所”转变为“思维场域”,使学生在资料搜集中锤炼信息整合能力,在观点交锋中提升逻辑思辨水平,在合作辩论中强化团队协作意识,回应了新高考对“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的考查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梅.高中历史辩论式教学模式应用策略探析[J].高考,2023(15):30-32.

[2]吴树兵.在辩论式教学中培养历史解释素养[J].文理导航(上旬),2025(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