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作者

郑水明

沈阳光大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然而裂缝问题始终是影响其耐久性与安全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展开深入剖析,从材料特性、结构设计、施工工艺以及后期维护等多个维度系统探讨裂缝控制技术,旨在为提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工程质量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材料优化;结构设计;施工工艺;监测维护

一、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原因

(一)材料因素

1.混凝土自身特性

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的多相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一般仅为抗压强度的 1/10 - 1/20。在硬化过程中,混凝土会因水泥水化热释放、水分蒸发以及自身体积变形等产生收缩应力,当此应力超过混凝土早期抗拉强度时,裂缝便随之产生。此外,不同品种水泥的水化热差异较大,如硅酸盐水泥水化热高,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易因内外温差过大引发裂缝。

2.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特性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是两者协同工作的基础。若粘结力不足,在受力过程中钢筋与混凝土之间易出现相对滑移,导致局部应力集中,促使裂缝萌生。同时,钢筋锈蚀会使钢筋有效截面积减小,其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恶化,进一步加剧裂缝发展[1]。

(二)结构设计因素

1.预应力筋布置不合理

预应力筋的布置方式直接关系到结构预压应力的分布。若预应力筋布置过于集中或偏心,会使结构受力不均,在局部区域产生过大拉应力,从而引发裂缝。例如在连续梁桥的负弯矩区,若预应力筋配置不足,该区域在使用荷载下易出现受拉开裂现象。

2.结构构造细节处理不当

结构的一些构造细节,如截面突变处、孔洞周边、梁柱节点等部位,应力状态复杂。若未进行合理的构造加强设计,如设置倒角、加强筋等,这些部位极易因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而且,结构的伸缩缝设置间距不合理,当温度变化较大时,因结构自由伸缩受限,会产生较大温度应力,诱发裂缝。

(三)施工工艺因素

1.预应力施加不准确

预应力施加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对结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施加值过大,会使混凝土在长期高应力状态下产生徐变裂缝;施加值过小,则无法有效抵消使用荷载产生的拉应力,导致结构开裂。此外,预应力筋张拉过程中,若张拉顺序错误、锚固不牢,同样会造成预应力分布不均,引发裂缝。

2.混凝土浇筑与振捣质量差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若浇筑高度过大、分层厚度不合理,易导致混凝土离析,影响其整体性与强度。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内部会存在蜂窝、孔洞等缺陷,这些部位成为应力薄弱点,在荷载作用下极易开裂。同时,混凝土养护不当,如早期缺水干燥、养护温度不适宜,会加剧混凝土收缩,促使裂缝形成。

(四)使用环境与荷载因素

1.长期荷载作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承受持续的恒载以及反复的活载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混凝土的徐变、钢筋的松弛等因素会使结构预压应力逐渐损失,而荷载效应不断累积,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剩余抗拉强度时,裂缝逐渐显现并发展。

2.环境因素影响

结构处于恶劣环境条件下,如高温、高湿、化学侵蚀介质(如酸雨、海水等)环境,混凝土会遭受物理化学损伤。高温加速混凝土水分蒸发与材料老化,高湿促使钢筋锈蚀,化学侵蚀则会破坏混凝土内部结构,降低其强度与耐久性,进而引发裂缝产生与扩展。

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技术

(一)材料优化选择与控制

1.合理选用水泥品种与掺合料

针对不同工程结构特点,选择水化热适宜的水泥品种。对于大体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优先选用低热水泥或掺加大量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的水泥,以降低水化热,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矿物掺合料还能改善混凝土微观结构,提高其抗渗性与抗裂性,一般粉煤灰掺量可控制在 15% - 30%,矿渣粉掺量在 20% - 50%。

2.优化骨料级配与控制含砂率

良好的骨料级配可减少混凝土孔隙率,提高密实度。宜选用连续级配的粗骨料,同时控制细骨料含砂率在合理范围,一般为 35% - 45%。通过试验确定最佳骨料级配组合,既能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又能降低水泥用量,减少收缩裂缝产生。此外,选用质地坚硬、洁净的骨料,避免含泥量超标,以免影响混凝土强度与粘结性能[2]。

(二)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1.科学合理布置预应力筋

运用结构力学原理与有限元分析软件,精确计算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据此优化预应力筋布置。在连续结构中,依据弯矩包络图合理配置预应力筋数量与线形,确保结构各部位预压应力分布均匀,有效抵消使用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例如,对于简支梁桥,可采用抛物线形预应力筋布置,使梁体受力更合理,减少跨中及支座附近区域裂缝出现概率。

2.完善结构构造设计

对结构易出现应力集中的部位进行加强设计。在截面突变处设置渐变段,孔洞周边配置环形加强筋,梁柱节点采用加密箍筋等构造措施,以分散应力。同时,根据结构所处环境温度变化幅度、结构类型等因素,合理确定伸缩缝间距,一般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间距不宜超过 55m,装配式结构不宜超过 75m,避免因温度变形受限引发裂缝。

(三)严格把控施工工艺

1.精确控制预应力施加

采用先进的预应力张拉设备,如智能张拉系统,确保预应力施加精度在规定范围内。在张拉前,对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截面积等参数进行准确测定,结合结构设计要求计算张拉控制力。严格按照设计规定的张拉顺序进行操作,如对于对称结构,遵循对称、均衡张拉原则,使结构受力均匀。张拉完成后,及时进行锚固,并对锚固质量进行检验,防止预应力损失过快。

2.提高混凝土浇筑与养护质量

混凝土浇筑时,严格控制浇筑高度与分层厚度,一般分层厚度不宜超过 30 - 50cm,采用串筒、溜槽等辅助工具防止混凝土离析。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以插入式振捣器为主,平板振捣器为辅,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无气泡冒出且表面泛浆为准。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养护,对于一般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结构,养护时间不少于 7 天,采用覆盖保湿养护或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还需控制养护温度,如采用冷却水管降温等措施,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抑制裂缝产生。

三、结论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是一项涉及材料、设计、施工及维护等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通过深入剖析裂缝产生根源,从优化材料性能、完善结构设计、严格施工工艺以及强化使用阶段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能够有效减少裂缝产生,提升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性,保障建筑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在未来工程实践中,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裂缝控制技术将持续发展创新,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宋振浩,马振忠,陈衡,等.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裂缝控制技术 [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4, 47 (12): 90-93.

[2]刘文杰. 高速铁路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裂缝控制技术研究 [J]. 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4, (05): 157-159.

作者简介:

姓名:郑水明,性别:女,民族:汉,出生日期: 1985年3月10日,籍贯:辽宁,职务/职称: 项目工程师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 结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