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与评估

作者

黄利

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618300

引言

市政道路施工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过程中产生的生态破坏、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及社会干扰等问题,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多维度影响,不仅威胁生态平衡,也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对施工周边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监测、精准评估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成为保障施工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市政道路雨水收集系统,通过科学的设计原则与目标设定,合理的系统构成与技术选型,以及针对不同道路类型的差异化设计,可实现雨水的有效收集、净化与利用,兼具防洪排涝、生态改善等多重效益。

一、市政道路施工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指标与方法

1.1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监测方案的设计需以系统性为前提,确保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科学性是基础,要求监测指标与监测方法的选择符合环境影响的内在规律,能够真实反映施工对周边环境的作用。针对性原则强调监测方案要聚焦施工区域的环境敏感点,根据不同敏感点的特性确定监测重点。连续性原则要求监测工作贯穿施工全过程,从施工准备阶段到施工结束,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对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的环节。在施工过程中,若遇到特殊情况,还需适当增加监测的频率,以全面捕捉环境变化。规范性原则要求监测工作严格遵循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从监测点位的布设、监测仪器的操作到监测数据的记录,都要按照统一的标准执行,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1.2 各环境要素的监测指标

监测指标主要包括生态影响范围的植被的长势、物种多样性和植被覆被、受污染情况;土壤的土体构造、土壤肥沃程度与污染、土壤侵蚀、土壤污染;噪声监测指标主要包括总噪声值、噪声波动值与尖峰噪声大小,以此来说明施工噪声对施工人群的生活及工作噪声干扰性;大气环境监测指标主要是针对施工现场排放至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颗粒物存在情况、气体污染物成分等),以此说明施工对于大气环境的污染情况。

1.3 主要监测方法与技术

现场监测点面结合的方式。点状监测可以依靠现场携带式监测仪器对某一点位环境因素进行监测,能够迅速获取某个局部环境的监测数据。面状监测可以依靠遥感等仪器对大范围内的环境进行监测,如基于卫星影像或航空图像研究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将环境变化影响的范围进行表征,从而形成清晰的环境影响的分布状况。此外,还有社会调查监测社会环境的影响状况,可以针对周边居民、周边商户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并对其发放,从而收集他们对施工影响的看法。

1.4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在监测数据的获取过程中,需要执行规范的操作流程,监测数据采集前,对监测仪器进行检查,确保设备仪器的可用性;监测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监测时间、地点、指标等内容,确保完整性。数据预处理是确保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监测数据采集过程中可能存在异常数据,利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实施识别与处理,避免干扰数据后续的分析工作。缺失数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适宜的方法进行补充,确保数据序列的完整性。

二、市政道路施工周边环境影响的评估体系

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要合理,构建的评估指标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综合评估施工对周边环境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对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通过对于各环境要素指标的指标确定和指标分类后对每个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以明确各指标对整个环境评价的影响效果。

2.2 主要评估方法

单因子判别法是对各环境因素的单指标进行判别,对单指标所表达的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每个指标对该施工地区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一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综合评判法是各个指标评判得出的综合,是对各指标综合考虑后对施工区周边环境的影响得出的评判。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或模糊性所运用的评判方法,对于一些难以用确切的量化数据表示的影响因子,采用这一评估方法可将模糊的数据变为量化数值,使得评估结果更客观。

2.3 评估结果的表征与解读

将评估结果形象、直观地用图表、图像等表示出来,说明评估结果的环境影响范围、程度和分布情况等,以利于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的采纳和运用。在理解评估结果时,需要依据施工实际情况,分析出环境影响发生的缘由和作用机制等,针对环境影响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准确说明其所处的严重等级以及所可能的影响结果。

三、市政道路施工周边环境影响的防控与优化策略

3.1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防控措施

对于环保防治要贯穿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施工前期要尽量降低对地面植物的破坏,对确实需要破坏的植物区域要进行移植等保护措施。施工期间要设置防护设施,减少水土流失及土壤污染。在施工期间要实现噪声防治,首先选材上优先采用低噪设备,在噪音较高的设备施工中要通过减震、隔音等方式控制;施工过程中要优化施工安排,减少敏感时段内噪音作业;在施工场所和敏感地区之间设置隔声屏障,以减少噪音扩散。在环保防治的大气防治中要加强施工扬尘控制,对施工场地和材料堆场进行覆盖,在施工过程中要经常对施工道路清扫、洒水降尘,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要采用有效的净化处理,以减少废气污染。

3.2 基于监测与评估结果的动态调整机制

设置完善监测与评估结果的反馈制度,对所获得的监测结果和评估结果等信息及时反馈给施工管理部门及有关人员。施工管理部门根据反馈信息,对施工方案做出审视与评估,倘若发现存在施工程序影响范围较大、对环境影响较大等问题,即刻予以改进。依照监测与评估结果,合理调整施工参数和施工工艺,在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减小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针对评估中所暴露的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整改措施等,并对整改的责任人与整改的时间进行落实,确保整改措施的真正落实。

3.3 施工后期环境恢复与补偿措施

工程施工完毕后,要及时完成施工环境的恢复,针对植被损坏的区域进行适当的物种替换和植被培育,恢复地面植被覆盖;对于受施工影响的土壤进行改造,以增强施工后的土壤质量;对于毗邻施工区域的水体,要进行净化和改善,提高毗邻水环境质量。环境恢复要保证恢复的生态合理性,才能恢复完毕的生态系统具有一个稳定、健康的持续状态。在补偿居民和商户方面,要按照相关规定和协议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具体的补偿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经济补偿、服务补偿等,使其受到工程施工的影响降至最低,提升受工程施工影响的居民和商户对施工作业的接受程度。

结语

市政道路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建立科学完善的监测、评估与防控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监测指标与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状况;借助系统的评估体系,可以对环境影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而有效的防控与优化策略,则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陶渝 , 史涛 , 马晓敏 . 市政道路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研究 [J]. 中华建设 ,2025,(07):86-88.

[2] 刘胜昔 . 市政道路地下长距离顶管给排水施工技术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12):61-63.

[3] 刘一凡 . 市政道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1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