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政融入设计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张羽斐
黄山学院
摘要:本文以设计基础中的《色彩构成》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设计课程的路径与方法,分析在色彩构成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意义,旨在发现目前设计类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阐述在《色彩构成》课程实践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为设计课程思政提供思路与创新方式。
关键词:色彩构成;课程思政;中国传统色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色彩构成》课程作为设计学科的专业实践课程,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设计观念与审美素养,课程中不仅要传授色彩知识和技能,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同时也是培养为中国而设计的设计师的首要修养,所以本课程为案例进行分析是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
一、课程思政融入设计类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德艺双馨的设计人才。设计行业需要从业者不仅具备高超的设计技能,还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通过在《色彩构成》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的根源,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德艺双馨的设计人才。
(二)深入课程内涵与教育价值。 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进一步丰富课程的内涵,使课程不再局限于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色彩构成》课程从色彩文化、色彩情感、色彩观念等角度融入思政内容,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色彩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提升课程的教育价值。
二、设计类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融合不够自然。教师往往在设计课程中生硬地插入思政元素,没有深入挖掘设计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接受程度低。在《色彩构成》课程中虽然提及传统色彩的知识点,但未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应用并进行现代化转化。
(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很多时候还是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来进行思政教育,对于设计类专业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设计专业学生思维活跃,更喜欢实践、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而在课程思政中这类方式应用较少。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难以有效衡量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是否真正在设计实践中融入思政理念等缺少科学的考核方式。
三、课程思政融入《色彩构成》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思政融合
将思政目标明确纳入《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除了色彩构成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外,增加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情怀、团队协作精神等思政目标。例如,在目标中明确学生要能够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学习,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内容的思政融入
1. 挖掘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元素
在讲解色彩理论时,引入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如中国古代的五色观。讲述五色(青、赤、黄、白、黑)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易经》中有“困于酒食,朱绂方来”、“黄裳元吉”等观念,这其中的朱、黄、白、玄等,并不是指具体的颜色,而是抽象的五行之色。例如,春天属木,其色青,象征存满生机和活力的气色;夏天属火,其色朱,象征事物处于兴盛阶段的气色;长夏属土,万物致养后代,其色黄,象征下一代的幼嫩新鲜之色;秋天属金,其色白,象征一种肃杀、萧条、没落的气色;冬天属水,其色玄,象征一种幽深、神秘、闭藏的气色。五行色彩在古时也细分为正色与间色,和五行方位对应,正色和间色的关系建立于混色的概念之上,类似于色相环的关系,也表现出循环的概念,对应五行的相生说法。从间色的形成来看,青和黄混合是绿,赤和白混合是红,黑和赤混合是紫,黄和黑混合是流黄,白和青混合是碧。那就是“五色”之“象”隐含着分“尊卑”的意义。在“五色”体系中,黄色之“象”最为尊贵,赤色次之,其后的青、白、黑,再次之。另外,色彩在具体应用方面,还遵循“五方正色”尊卑的指引,等级森严,规制严密,层次明确,管理有序,不可逾越,从官式建筑、官府衙门的营造、官式仪仗器物到官服配饰,均有着不同层次官服配饰色彩,而庶人只能着素布衣。
通过对比中西方色彩理论,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设计艺术的宏观思维和创新能力。
2. 深入中国传统色彩观念在色彩构成中的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以瓷器为载体,鼓励学生观察传统工艺中的色彩应用方法,总结器物中色瓷观念及应用的微妙变化。例如在青瓷烧制中就出现多种颜色的效果,有缥色、秘色、天青、粉青、梅子青、月白、青绿、青紫、青褐、豆青、冬青、虾青、湖水绿……仅从这些历代文学记述或当代陶瓷鉴定形容青瓷釉色不同色相的名词上便可领略青瓷釉色之美。不同朝代青瓷的色彩视觉感受出发,用色彩解析的方法,解析构成“青色”色彩属性的色相、明度与纯度,研究由不同色彩微差构成的不同色彩关系、量化关系,客观上是对不同历史时期陶瓷材质的科学整理、收集和调查。中国传统的色彩使用方法在《色彩构成》中可以直接使用,例如图1、图2、图3为学生实践作业,学生利用色卡纸整理出传统瓷器中色彩的微妙变化,再结合自然空间中的色彩变化,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的色彩构成原理及审美诉求。
(三)教学方法的思政创新
1.主题创作法:布置具有思政主题的色彩构成作业,如以“和平发展”为主题,让学生用色彩表达对和平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以“民族团结”为主题,这类作品可以通过色彩的组合来展现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特色服饰。不同民族的色彩偏好和象征意义在作品中相互交织,传达出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理念。
2.赏析引导法: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色彩构成作品进行赏析,像一些反映民族精神、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色彩角度理解作品传达的思想。
3.历史溯源法:讲述色彩构成发展历史过程中,强调不同国家、民族在色彩探索中的贡献,培养学生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四、结论
课程思政融入设计类课程是培养高素质设计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提供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的方法和路径,为思政融入设计类其他课程提供方法和经验。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与方法,以更好地发挥设计基础课程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刘红英.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探析[J]. 艺术教育,2022(1).
[2]陈旺.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以“广告设计”课程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2021(12).
[3] 黄静.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8).
[4]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7).
[5] 高德毅,宗爱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