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桥养护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创新策略

作者

董刚

四川民霈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636600

引言

市政道桥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保障城市交通顺畅、市民安全出行的重要使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道桥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服役年限逐渐增长,其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市政道桥养护管理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不同城市在管理体系、技术应用、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护模式。然而,在养护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道桥的使用寿命和功能发挥,还可能对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一、市政道桥养护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我国市政道桥养护管理体系呈现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的特点。在管理主体方面,大城市多实行专业化分工,道路与桥梁养护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分工明确且有协同机制;中小城市则多为综合管理模式,一个部门兼顾道路与桥梁养护,虽减少了部门协调成本,但专业性稍显不足。养护标准执行存在区域差异。一线城市普遍采用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规范,对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的要求更细化,检测频率也更高;部分三四线城市受限于资源,仅满足国家标准的基础条款,对预防性养护的标准提及较少。

1.2 技术应用与设备配置

大城市主街道的部分预防性养护技术已经应用于路面预防早期病害,增加路面的使用寿命。但二三线城市仍以传统的矫正性养护为主,也就是说路面产生坑槽、裂缝等大面积明显病害时,再进行维修,缺乏预防性技术;装备条件与城市规模成正比,大型城市配备养护多功能养护车、路面激光检测车、桥梁检测机器人等专业化设备,还运用无人机监测桥梁底部,效率明显好于人工;中等城市多配备常见的沥青摊铺机、小型压路机;小城市主要依靠人工使用简易设备进行维修,部分县级城市还在用铁锹、镐头等手工设备,设备落后,问题多,故障多。

1.3 资金投入与养护模式

投资总体上升,但规模还太少,资金投入上,大部分用于主干道和大中型桥梁,而小支路、社区道路及小桥的养护投入很少,造成小支路破损率高居不下。养护模式呈现多种模式共存。老的政府直管模式目前依然在小城以主导地位,即市政养护部门自行组织养护队伍进行养护;新派市场化模式在大中城市推进较快,通过市场化公开招标形式,引入专业养护公司来实施养护,政府负责监督,效率较为好转;少数城市也开始进行了 PPP 模式的实验,把养护与运营一体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但因为回报期长,推广的城市还太少。

二、市政道桥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体制机制不健全

管养权责交叉、重复与空白。一些城市道路、桥梁养管涉及多个部门,桥隧接驳处路面病害出现谁管理都该管、谁都不管的情形,往往需要召开多部门碰头会,费时费力;市场准入不规范。市场化进程不到位,一些企业资质不达标,以挂靠方式参与城市路桥养管项目投标;合同管养随意性较大,按工程量结算居多,不配套养护质量长期评估合同,部分养护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采用低价劣质材料对道路进行修补,使用时间不长便大面积破坏。

2.2 养护技术与理念滞后

养护重心偏差,大量城市养护计划以可见的病害为主导依据,路面结构内部早期病害未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实施预防,后实施大修改造相比预防性养护的费用高出不少;绿色养护技术推广应用滞后:城市道路养护中,废旧沥青混合料的循环利用率偏低,大多就地掩埋作建筑垃圾填埋处理,养护施工产生的扬尘及噪声污染控制力度小,周边扰民投诉居高不下。

2.3 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低

一是数据孤岛明显。道桥基础数据分散存在于多个系统,道路信息在城建档案系统中,桥梁结构数据在设计数据库中,养护部门要多部门协调获取,调查一座桥梁全部技术数据需要一些时间。二是智能设备缺乏。除特大城市标志性桥梁外,绝大部分市政道桥没有智能化监测设备,病害检测依然依靠人工眼观、手测等简易检测手段,难免存在漏测现象。

2.4 资金保障与人才队伍薄弱

养护资金重建设、轻养护的倾向尚未根治,养护资金只能维持道路出现病害后进行一般性修补,无法实施预防性养护。资金来源有限,主要来自财政拨款,市场化融资难,少数城市发行养护专项债,由于还没有找到收益机制,市场反应一般。人员结构不合理,道路养护一线力量中 50 岁以上人员较多,且主要从事体力工作,缺少专业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又懂管理的不多见,少数城市的桥梁管理部门具有结构工程专业背景的相对较少。

三、市政道桥养护管理的创新策略

3.1 体制机制改革与市场化优化

实施养护统一化。将市政道路桥梁养护职责合一,设立城市道路桥梁养护中心,统一承担道路桥梁养护的项目计划、施工、监管工作。借鉴有关城市的一桥一档、一路一档专门化管理经验,确定责任单位、责任人,不留缝隙。强化市场进入及出清制度,通过信用奖惩筛选优质企业,对提交虚假材料、成果的禁止准入,对造假行为施行市场禁入;实施市场化绩效合同管理,把养护成效和付酬捆绑,有市场化试点城市的养护达标率就明显升高。

3.2 技术创新与绿色养护推广

构建预防性养护技术体系。制定分区域的预防性养护标准,根据道桥使用年限、交通流量等因素,确定检测周期和干预时机。推广应用路面雷达检测技术,提前发现基层松散、脱空等内部病害,降低早期病害处理成本。加快绿色技术应用。强制要求废旧沥青、混凝土等建筑垃圾有较高的回收率,并纳入养护验收标准;推广温拌沥青、乳化沥青等低碳材料,虽初期成本略有增加,但全生命周期成本有明显降低。

3.3 信息化与智能化平台建设

构建智能养护平台。打通道桥基础数据、检测数据、养护数据等,在 GIS地图基础上进行可视化展示,将道桥状态一键呈现。部分城市实践已经证明,可以大幅度减少养护计划制定时间。逐步引入智能传感器。在一些重点路段、桥梁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路面温度、桥梁位移等参数,数据异常后自动报警;应用无人机巡检桥梁底部、高墩等人工难以触及的死角,提升巡检效率。对于中小城市,先行一步应用便携式检测设备,比如手持激光平整度仪,提升检测精度。

3.4 资金保障与人才队伍建设

拓宽筹资渠道。将道桥养护资金比例提高、列入城市维护建设资金并刚性保障到财政预算中;鼓励发行城市道桥养护专项债,尝试通过道桥养护 + 道旁广告经营权等途径推进市场化融资,补充道桥养护资金。加强人员培养和引进。与高等院校合作设置道桥养护定向专业,培养既能搞技术又能管工作的人员;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分级培训,一线工人重视实操能力,管理人员重视信息化应用能力。

结语

市政道桥养护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性工作,当前其在体制机制、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道桥功能的充分发挥。通过管理一体化、技术绿色化、养护智能化等创新策略,可有效提升养护效能,延长道桥使用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参考文献

[1] 倪 国 春 . 市 政 道 桥 维 护 养 护 管 理 策 略 研 究 [J]. 全 面 腐 蚀 控制 ,2024,38(12):61-63.

[2] 倪 国 春 . 市 政 道 桥 维 护 养 护 管 理 策 略 研 究 [J]. 全 面 腐 蚀 控制 ,2024,38(10):75-77.

[3] 林捷 . 加强市政道桥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探讨 [J]. 中华建设 ,2023,(10):67-69.

[4] 刘 伟 伟 . 市 政 道 桥 桩 基 工 程 设 计 要 点 分 析 [J]. 建 筑 技 术 开发 ,2017,44(15):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