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价值与策略探究
杜学成
北华大学 吉林省吉林市132000
引言
高校思政教学作为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渠道,充分发挥思政教学在厚植家国情怀方面的重要作用,增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对接高校思政教学的特点,合理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的育人责任。促进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提高高校育人方案质量的有效举措。
一、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导向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文化传承之所以能绵延不绝,与无数中华儿女具备的家国情怀息息相关。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中华民族各族人民担当历史责任、保家卫国奋勇拼搏的不懈精神。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能够在思想建设层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高自身情怀品质,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建设者[1]。合理融入家国情怀教育,能够发挥其教学导向作用,为思政教学的长效开展奠定基础。
(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增强学生家国情怀是高校思政教学的应然职责。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能够引导大学生从民族发展、国家强盛、个人成才等方面明确价值观念,形成个人和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不断深化学生的家国情怀理念,丰富创新思政教学内容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不断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涵。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内容复杂,大量负面不实消息的引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状态,尤其是多元文化交融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文化认识偏差。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具备的必然联系,开拓视野和格局,生成家国情怀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文化自信发展。合理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有着重要作用。
二、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扩展其融入思政课的学习内涵
为提升高校思政教学实效,需要实现家国情怀教育贯穿高校思政教学全过程,依托思政教学主阵地,广泛开展多样化的家国情怀实践活动,实现多种教育形式的高效联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更深入、更深刻地感受家国情怀内涵,加深个人体悟与理解。首先,开掘思想深度,完善家国情怀资源体系。家国情怀教育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入挖掘其时代内涵与根本特质,挖掘其理论精髓,将其转化为适合思政教学的素材与资源。按照由浅至深的流程,发挥其对课程的反哺优化作用,不断提升思政教学实效[2]。其次,拓展教学广度,丰富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论成果。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紧密对接大学生的专业属性,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针对性融入相关内容,如医学专业可厚植“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家国情怀;商科专业可融入“经邦济民、人民至上”的家国情怀,使学生的个人追求与专业发展能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
(二)优化家国情怀教学模式,增强其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能力
家国情怀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阶段性特征,不同时期家国情怀教育具备不同的育人功能、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下的家国情怀教育,需要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突出立德树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主题,优化家国情怀教育模式,有效引导学生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生活等方面产生家国情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事项,强化家国情怀教育与思政实践教学的紧密融合。思政教师需要致力于构建多元立体的实践机制,打造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身体力行践行家国情怀内容,不断强化思政教学的实践效果。通过组织课堂辩论、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国学经典诵读等方式,引发其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充分借助高校文化资源,创建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思政教学实践场所,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家国情怀的教育宣传。加强校内外思政资源的结合利用,建设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教学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访问历史博物馆、文化馆等,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学针对性。
(三)加强家国情怀教学协同,提升其融入思政课的整体水平
家国情怀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主体协同联动,多渠道多角度融入思政教学中。为了避免家国情怀在高校思政课的片面融入、孤立融入,应有效协调各个家国情怀的教育载体,强化平台建设。首先,依托思政课程主阵地,将家国情怀教育作为思政课程开展的引领内容,强化思政教育成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牢牢抓住思想政治课程主渠道,开设家国情怀教育思政专项课程。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为家国情怀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质教学内容,突出家国情怀教育在思政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多元内容供给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家国情怀教育思想内涵,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提高理论认知水平。其次,拓宽家庭核心育人功能,铸牢家国情怀教育理念。顺应家校合作理念要求,注重完善家庭核心育人功能,与高校教育协同配合,提高家国情怀教育的有效性 [3]。高校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利用线上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及意见反馈,最大限度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彰显社会理想,拓宽家国情怀教育格局。高校应通过引入社会新闻时事的方式提升宣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宣传与思想认同方面,强化家国情怀的生成。组织学生前往红色革命基地、历史文化博物馆等实践场地,运用其教育素材和资源,为学生打造出充分的家国情怀实践教育平台,推动思政教学与社会资源的紧密对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尊严的重要精神动力。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学面临着新的历史责任,需要丰富家国情怀教育内容、优化家国情怀教学模式、加强家国情怀教学协同,找寻其贯通古今的精神动能,分析新时代家国情怀融入思政教学的重要价值,为培养新时代综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晨旭 , 周姝 .“ 大思政课” 视域下大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的时代价值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38(14):112- 114.
[2] 彭巧 . 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融入高校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 [J]. 高校后勤研究 ,2024,(10):53- 55+58. .
[3] 魏琳 . 从“ 课堂虚浮” 走向“ 价值引领” :家国情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J]. 科教文汇 ,2024,(17):42- 45.
作者简介:杜学成,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