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国民族声乐与西北花儿的唱法融合实践

作者

陈贵章

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 811800

引言

“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民歌代表,是国家级非遗。它植根当地历史文化与民俗生活,以汉语演唱,受多民族音乐影响。中国民族声乐融合了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发声法。当下,探讨二者唱法融合成为重要议题,这既能为“花儿”传承发展注入活力,也能为民族声乐创新拓展空间 [1]。

一、西北地区传统民歌“花儿”相关概述

“花儿”是流传于中国西北部甘、青、宁等省(区)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明代初年开始流传,因歌词把女性比喻为花朵得名,用汉语演唱。其音乐结构多样,有四句式、两句式和六句式,旋律受西北方言声调影响,独具特色。情感表达上,借景抒情,旋律与节奏随情感变化。它具有显著地域特色,旋律高亢,歌词饱含方言俗语,描绘西北风光人情,是民俗活动重要表演形式。近现代以来,“花儿”在保留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音乐元素创新。

二、中国民族声乐与西北花儿的唱法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民族声乐与西北花儿的唱法融合十分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声乐助力西北花儿传承发展

西北“花儿”原生态唱法依赖口传心授,受地域和传播方式限制,部分唱法面临失传风险。中国民族声乐的科学方法可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将“喊唱”发声提炼为技巧,让更多人学习演绎;其传播渠道和舞台表现力能让花儿走向更广阔舞台。

(二)西北花儿为民族声乐增添特色

中国民族声乐体系完善,但部分作品存在“同质化”倾向。西北花儿独特的旋律基因、唱法韵味可注入新鲜血液,如“双四度”音程运用、方言咬字韵律,能丰富旋律创作和语言表达,避免单一化。

(三)科学化传承对花儿非遗价值的重塑

二者结合使花儿从“小众传承”变为“可学可演”,既守住文化根脉,又拓展生存空间,也为其他非遗民歌传承提供参考。对民族声乐而言,融合使其扎根民间文化,丰富艺术表达,保持鲜活生命力。

三、中国民族声乐与西北花儿的唱法融合实践

(一)借鉴民族声乐共鸣与呼吸法,提升“花儿”发声与气息表 现

西北传统“花儿”演唱中,歌手主要是依靠天然嗓音及简单发声的形式,这种唱腔很质朴,但缺点是没有展现声音的丰富程度及穿透力量。而中国传统民乐中为了表现声音的穿透力和丰富性,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同的共鸣腔室来调节发声,“花儿”也可以采用这个方式,表现高音的时候可以借助头腔共鸣让声音更有穿透力,表现中低音的时候,可以借助胸腔共鸣来强化声音的敦实感,促使整体音质更为丰腴。此外,“花儿”的长音和高音演唱时,演唱者很多时候都依赖自然呼吸,这种方式会导致气息不稳定,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鉴民族声乐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通过深度吸气并将气息存储于腹部,进而提供持续不断的气流支撑,使得演唱者能够在高难度的音符和长音中维持声音的稳固性与连贯性[2]。

例如,在演绎《花儿与少年》为例,可以将民族声乐技巧和“花儿”的唱法融合。高音段落演唱时,可以运用头腔共鸣,特别是唱“花儿里俊不过红牡丹”这句高音时,借助头腔共鸣,使高音更为明晰、敞亮,且极具穿透力。演唱者在依靠喉部发声的基础上,可通过轻微的头部颤动来增强声音的明亮程度,使高音部分的情感更为生动,呈现出歌曲欢快激昂的心境。演唱中低音部分,如“白牡丹白得耀人眼”时,演唱者放松肩膀,将气息调整至胸腔,令声音质地变得更为深沉且厚实。此外,在演绎进程中,还运用了胸腹式联合呼吸,例如,在演唱“少年是阳世上的奇男”时,深吸一口气,通过腹部扩张来储存气息,并在呼气时通过腹部肌肉的控制,使气息平稳而流畅,这不仅保障了高难度长音的持续性,还有效规避了气息不足所引发的声音颤抖。在演唱较快节奏的部分,如“看去容易摘去难”,可以运用偷气和抢气技法补充气息,使歌曲的节奏感和情感表达更加强劲。

(二)融合民族声乐技法,丰富“花儿”情感表达层次西北“花儿”唱腔在情感表达上主要是依赖简易变化的嗓音及高亢的嗓音,传达出来的感情是非常纯粹、直接的。而想要建构更丰富的情感层次,表达更细腻、多维的情感,可以和民族声乐技法融合,提升艺术成效和感染力[3]。

比如在演唱《下四川》这首歌时,先了解下歌曲表达的感情。这首歌是围绕脚户哥远行的艰难和对家乡的惦念展开,“花儿”的演绎方式很直接,但是稍显单调,所以在演唱时可以应用民族声乐的气息掌握及音色技巧,让歌曲情感表达更加丰沛。歌曲起始部分“一溜溜山,两溜溜山,三溜溜山呀,脚户哥下了四川”,演唱者通过把控气息,为“山”字的演唱增添了厚重感与悠长感,使开头情感沉稳深沉。演唱“山”字时,运用沉稳的气息支撑,使每个“山”字饱满有力,展现出连绵山脉的遥远与艰辛。“下了四川”部分,可以运用滑音技法,将音调从高处滑向低处,使旋律灵动,流露出脚户哥离乡的无奈与不舍。这样的处理让歌曲情感转折自然且富有层次。此外,演唱者还可以通过精细调节音色抒发思念之情,例如在“心想着你,喝油也不长肉了”段落中,用颤音技巧延长“想”字的演唱时长,进一步增强了歌曲的情感层次和感染力,使思念之情更加细腻感人。

(三)融合现代音乐技术与表演形式,推动西北“花儿”艺术形式创新

在西北“花儿”和中国民族声乐的创新融合中,不仅涉及到音乐元素的应用,演绎模式其实也需要融合,将现代音乐技术和表演形式融合,充实内容,使“花儿”唱腔更具时代特性与新的表现力、感染力。

例如将西北“花儿”和音乐剧形式融合创新。以音乐剧《花海雪冤》为例,可以让剧中角色通过演唱“花儿”抒发情感与内心挣扎,和剧本、舞台、表演等元素融合,构成全新表现形态。剧情设定上,主人公陷入困境时,“花儿”旋律低沉迟缓,无奈悲痛得以展露;希望解脱时,旋律高亢激昂,情感高效释放。情感起伏通过唱腔节奏、音色变化等方式鲜活呈现,凸显故事悲欢离合,增添人物情感层级。人物刻画方面,女主角温婉细腻的“花儿”唱腔展现内心世界,声音轻柔、音色美妙,体现善良温柔;男主角豪迈爽朗的唱腔展现坚毅勇敢,宽广音域使其形象阳刚突出。不同风格演唱使人物更立体,增进观众情感共鸣。舞台呈现上,《花海雪冤》将歌唱、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强化情感表达。悲伤段落,演员缓慢舞步和悲伤神情烘托哀伤氛围;喜庆部分,欢快舞蹈与振奋音调传递喜悦希望。这些表演手段使“花儿”唱腔情感更直观传达,演出更具吸引力。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声乐与西北花儿的唱法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对话。传统音乐的传承并非固守原貌,而是在尊重本真的基础上,以科学方法激活其生命力。文章从民族声乐表演技巧、情感表达、表现形式等策略出发,旨在助力西北“花儿”突破了原生态传承的局限,在保持地域灵魂的同时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而花儿的融入,也为民族声乐注入了鲜活的民间基因,让二者在融合中相互成就,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更深厚的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薇薇 , 杨生顺 . 西北花儿传承与传播的文化生态建构刍议[J]. 焦作大学学报 ,2025,39(02):38-43.

[2] 杨婷 . 西北“花儿”《下四川》艺术风格及唱法研究 [D].兰州大学 ,2023.

[3] 郝晓乐 . 西北民歌“花儿”的演唱探析与感悟 [D]. 河南大学 ,2021.

作者简介:陈贵章 1985.1 男 青海省湟源县 汉族 本科 中级 研究方向: 民族声乐与西北花儿的结合